7月20日,天空白云朵朵,山蟬熱勁嘰鳴。在舞鋼市廟街鄉人頭山村紅石崖組四頭垴山坡邊,傍著千寶茶場的茶香,一大群棕白相間的波爾山羊低頭啃著青草,不時有歡快的“咩咩”聲傳來。一個中等個頭,帶著草帽,眉宇間露出剛毅之氣的年輕人邊吆喝邊舞動枝條指揮著“羊兒兵”。他就是退伍不退志,堅持走養羊自主創業之路,帶動貧困鄉鄰脫貧致富的“鷹舞山羊養殖家庭農場”放羊“司令”韋獻濤。
韋獻濤1996年12月入伍黑龍江省武警總隊服役,歷任戰士、班長。1998年在哈爾濱市抗洪救災中受到嘉獎,在部隊期間被評為優秀士兵并加入中國共產黨。退伍返鄉后曾到廣東中山市打工干保安,年年都獲得優秀保安員稱號。
在外打工幾年,韋獻濤總覺著不是長久之計,打工期間,他翻閱書籍看到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名儒的警句“不為良相,只為民立生發展漁牧……”深受啟發,伴隨著娶妻生子,這種感覺愈發強烈。2008年3月,韋獻濤響應國家返鄉創業的政策號召,回到家鄉廟街人頭山村,開始養羊創業。
創業初期,韋獻濤遇到的困難一個接一個。在老一輩的觀念中,養羊是被別人看不上眼的活兒,畢竟那時在本地還沒有大規模養殖成功的經驗。和家人談論這個想法時,最先反對的就是他的父親,他說:“養羊有啥出息?在家沒事干,也不能給我天天養羊……”
父親的反對沒有使韋獻濤氣餒,一旁的妻子吳會軍反而給了他莫大的支持。有了支持就有了好的開端,韋獻濤一開始就選定了波爾山羊。本地沒有這個品種,需要坐車到山東選購。當時波爾山羊在全國剛推行,價格比較貴,一只小波爾山羊相當于一只普通成年羊的價格。韋獻濤一個月到山東濟寧來回兩趟,花3萬多元引回來50只波爾山羊,整場地、建圈、準備飼料等算下來,積蓄基本花光,有時口袋只剩幾十元。一日三餐饅頭配咸菜充饑的日子雖艱辛平淡,但養羊創業的路子算是有了穩定的開端。
初次接觸這一行,韋獻濤對防疫等技術問題是一竅不通。羊突然生病,羔羊出生軟癱……打針、灌油都不起作用,買回來的羊損失了不少。他就去找老獸醫虛心學習請教,買書查資料,慢慢地在實踐中自己摸索出一套養羊和治病的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后,在韋獻濤勤苦努力下,養羊規模逐步擴大,由最初的50多只逐漸發展到200多只。由于是獨有品種,再加上羊價形勢看漲,每年銷往廣東、福建、安徽的“生態放心羊”都給他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就這樣,韋獻濤用軍人的作風和干勁走上了養羊創業致富的路子。
“獻濤哥,羊羔臥地幾天站不起來是咋回事……”前兩日,廟街鄉人頭山村貧困戶劉耀輝給韋獻濤打來緊急電話。劉耀輝身體虛弱,母親常年有病,是韋獻濤伸出援助之手,免費給他送去7只母羊養著,現如今已發展到30多只。
接完電話,韋獻濤騎上電動車來到劉耀輝家,詳細了解情況后,他用自己配制的藥水給羔羊喂下,不大一會兒羔羊就站起來能走動了。
韋獻濤致富不忘眾鄉鄰,在他的帶動下,劉耀輝、閆紅偉等貧困養殖戶紛紛走上了養羊脫貧致富的路子。韋獻濤深知養殖的苦,對這些貧困養殖戶盡力幫助,無償贈送母羊和小羊,不想讓他們走彎路,時常還去幫忙治病,耐心傳教養殖技術。
沐浴著黨的精準扶貧致富的政策,韋獻濤和他的“鷹舞山羊養殖家庭農場”先后獲得“平頂山市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科技示范戶”“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等稱號。羊場面積由最初的50多平方米發展到1300多平方米,波爾山羊存欄已近400只,羊舍、育肥間、儲料間、倉庫以及顆粒粉碎機、混拌機、飲水通風設備一應俱全。
如今,韋獻濤每天都帶領眾多“羊兒兵”在山坡上“操練”,看著它們啃啃草,打打滾、蹭蹭角,再揮師回來喝喝水、養養神。一向倔強的老父親看著這一切,也默默地回來幫著拌拌飼料、掃掃院子。有了父親的支持以及眾鄉鄰的幫助,放羊“司令”和鄉親們養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