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文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洛慈善書畫院院長 李云良
當書法遇上市場,一些能拿起毛筆的“書法家”們,面對利益的誘惑,有的活躍在展覽中,有的活躍在拍賣場內,有的活躍在權力尋租場上,書法藝術在他們的筆下,不僅變得神奇花哨起來,而且還把本不該拼貼、染色、做舊的作品形式技巧看成一種時尚。相反,有這樣一位書法家,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地做著功課,像老僧修煉般地沉浸在書海中、經典里,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書法的希望。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洛慈善書畫院院長李云良。
李云良進入書法領域,有一個故事讓他終生難忘。一次,他看到洛陽有位書法家字寫得很好,便想求上一幅,卻被婉言謝絕,李云良似乎被羞辱得無地自容,回到家后,自責自問:自己喜愛書法,為什么自己不去練習呢?從此以后就開始學習書法、研究書法,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并逐步認識到,中國書法史上凡有大成就者,無一例外要通過一個漫長地從先賢法帖中汲取營養的過程。
隨著書法技藝的提高,革命軍人家庭出身的李云良發現,光輝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宛若蜿蜒起伏、連綿不斷的群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位位彪炳史冊的書法大師,仿佛群山中一座座巍峨壯麗的山峰,充滿著浩瀚無窮的藝術魅力。那如峰中崔嵬獨秀的泰山北斗——中國書法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獻之,還有精忠報國的岳飛、剛烈凜然的顏魯公等將軍書法家,令李云良頂禮膜拜,奉為圭臬。
有經典致敬,追習經典,書寫經典,成了李云良學習書法的座右銘。冬去春來,每天早晨或者業余時間都要反復練習,外出學習也不忘帶著書寫工具,家里院內墻上到處都有他習書的墨跡。同時他還堅持學習與書法藝術密切相關的古今書論、書法史論、書法美術,一直把深挖傳統、以古為徒、物化學養,作為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
一段時間里,社會上書法筆會雅集成風。李云良發現,承辦單位準備的煙酒水果一般不錯,但筆墨紙硯卻未必很好,宣紙、墨汁、印泥常常質量不合格。墨汁跑墨,印泥跑油,沒有書畫氈子的用毯子代替,再不然就用布、紙張來代替。大桌沒有,就用小桌拼接,有棱有縫,高低不平,作品缺乏應有的材料保證。也有一些筆會雅集,一切準備妥當且合乎要求,書畫家們在一片掌聲中開始寫寫畫畫。圍觀的、拍照的、交流心得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談天說地,東拉西扯,既沒有焚香沐浴的恭敬虔誠,又不見澄心定志的凝神投入,心不在焉。李云良感到,這些大都是在逢場作戲。李云良還從中國美術史上發現,王羲之的《蘭亭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宴序》的雅集,均與金錢無關。雅集筆會的即興揮筆,只是創作方式之一,更多的名作不是一次雅集或筆會所產生的。他由此感到,沒有堅持不懈地投入和長期的磨礪,單靠參加那樣浮躁的筆會和雅集是不行的,只有優秀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被歷史銘記。如同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等作品,經過千百年的時光流轉,至今依然光照時代。李云良下決心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名氣闖出來,用心靈感悟先賢的經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努力讓純真雅正、風神瀟灑的書風進入當代書法主流生存狀態。
李云良愛讀書,愛哲學,善思考,將哲學思想運用于書法藝術之中。他喜歡王羲之的字,把王羲之“一點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畫之失,如壯士失一肱,不可不慎”;“每書欲十尺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執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的至理名言背得滾瓜爛熟,并不畏艱辛,長期練習,用有生命的點、勾、畫,去表現哲學的靈性,去實現技法與章法的完美結合。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于形成了自己古樸典雅、妍美流暢、平和簡靜、遒麗天成的書法風格,在全國書法賽事中連奪“四金”:一是在“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中華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二是在“驕傲中國·華夏書畫名家作品典藏征稿”活動中又獲金獎;三是在“黃山杯全國書畫攝影大賽”中再獲金獎,并被授予“當代著名藝術家”榮譽稱號;四是在香港《文匯報》主辦的“慶回歸十周年民間書畫藝術展”中獲得“紫荊金獎”。另外,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書畫聯展暨西安事變70周年中華書畫藝術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并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中華愛國藝術家”稱號。李云良名聲大震,也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贊揚。中國書法家協會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顧問、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陳春思,大贊“李云良推出的作品,無一不是精心準備、精心創作、反復書寫、細節考究、整體效果鮮明動人的精品力作”,并從李云良身上欣喜地看到:“歷史上書法藝術的又一座高峰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洛陽市海外聯誼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黃建立也高度評價李云良的作品“穩重中不失秀氣,厚重中不失靈氣”,并發現李云良是王羲之、王獻之“二王”很好的追隨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榜書協會會員韓燦秋對李云良“從行草入手,直奔‘二王’藝術殿堂”,給予充分肯定,并被他那在學好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所形成獨立思考的品格和能力所佩服。洛陽文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濤參觀了李云良書法作品展覽后,激動地說:“李云良的作品,我感到他不是抱著用最短的時間打進去,用最快的速度沖出來的心態速成的,而是自覺地深入經典,力求高尚,務求品位,鍥而不舍,才練出這手好字的。當然,也有他自己的悟性。時代需要這樣的書法家,人民需要這樣的書法家。”
李云良沉潛書齋,不問名利,長期修煉,致敬經典,這種對歷史與傳統的敬畏之心,對藝術與創作矢志不渝的情懷,的確令人敬慕。他所致力的不是千忙百忙中賺得缽盂滿盆,而是在一筆一畫中養心怡情,于千錘百煉中鑄造真正的時代經典。他用自己手中的如椽大筆,先后為洛陽市殘疾人聯合會、洛陽市希望工程、抗戰老兵、解放軍英模連隊、汶川地震受災群眾、伊川縣煤礦工人、洛寧縣貧困山區農民,捐贈作品300余幅。即使朋友間向他求字,他也只是“一幅字,一句話,一杯酒,一生情”,別無他求。
愿李云良遺貌取神,手摹心追,悟其經典神韻所在,找到新的變化可能,改變書壇不良現狀,書寫出更多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筆墨氣象,書寫出人類精神的“心電圖”。

李云良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