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東 王云鳳
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五年制高職)是以初中畢業為起點,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于一體,實行五年貫通培養的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蘇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1]江蘇五年制高職教育從1994 年開始試點,30 多年來,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催生了江蘇五年制高職教育諸多的改革與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凸顯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2020 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頒發《關于推進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人才培養內涵建設做出部署,為深化五年制高職“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賦予五年制高職新目標、新使命、新任務,各五年制高職校應把深化“三教”改革作為“優化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發揮長學制辦學優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切入點,全面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實施“學校”“企業”“網絡”三個課堂。
目前,江蘇五年制高職在發展方面主要面臨三個難題:一是五年制高職長學制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適應企業生產崗位技術技能的快速發展;二是教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如何適應五年制高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技術技能的持續提升;三是如何適時引入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因此,對于五年制高職而言,實施“三教”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江蘇五年制高職在過去3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改革創新,培養出一批既有大學文化又有較強專業技能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很多用人單位評價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動手能力比普通本科生強,知識結構比普通中職生優”。但部分五年制高職學校與建設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和制造強國的要求相比還存在重硬件建設輕內涵發展的問題,部分五年制高職專業還只是“中職+高職”的簡單拼接。五年制高職須正確面對信息技術給行業企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帶來的變革、社會運行和管理模式的變革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須與社會發展進程相呼應、與經濟增長方式相適應、與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相對應,[2]科學規劃“三教”的策略與方法。
江蘇省教育廳制訂了五年制高職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對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化設計,對教學團隊、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江蘇五年制高職學校實施“三教”改革不能脫離“中高職一體化培養”這一基本特征,不能照抄照搬三年制高職“三教”改革的做法,須以省教育廳頒發的五年制高職相關規范、標準和制度為指南,遵循“標準引領、基于特色、邊改邊建”的原則,在保持教學規范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五年制高職“三教”改革的路徑。
教育包含主體、客體與內容三大要素,這與教師、教材、教法是一一對應的。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是“三教”改革的關鍵;教材是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的載體;教法是改革的路徑,教師和教材的改革最終要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去實現。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教材、教法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2019 年,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出臺《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對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教材與資源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學質量評價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就進一步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深入推進“課堂革命”做了系統布置。可見,江蘇五年制高職“三教”改革是融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于一體的綜合性改革。
五年制高職學校要聚焦學前教育、護理、現代服務業等技術技能訓練周期長、教學內容復合性強、貫通培養優勢明顯的專業,進一步發揮聯合優勢,共同剖析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難點與痛點,共享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成功經驗,協同推進“三教”改革,整體提升江蘇五年制高職的社會服務能力。在這方面,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聯合機制優勢,通過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協作委員會,為師生搭建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各五年制高職學校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的統籌下聯合開展五年制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社會服務、招生就業等工作,按專業(學科)構建聯合、共享、開放的專業共建共享聯盟。[3]
五年制高職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具有技能形成周期長、知識跨度大、職業素養要求高等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掌握初、中、高不同層次的職業技能標準、相關產業崗位技能和知識要點、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能力,還應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但在實際工作中,職業學校大部分教師忙于教學、課務和學生管理,無暇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教學能力,致使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系列制度難以有效落地,課堂因“材”(教材)施教、照本宣科的現象比比皆是。各五年制高職學校的專業建設指導協作委員會應充分應用信息技術,讓全省相同專業的全部教師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組成專業教學聯盟,共同實施教學設計,共建在線網絡課程。教師在課程負責人的安排下負責網絡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的信息整合,并根據學生學習記錄和學習成果對知識點的資源進行優化。專業教學聯盟可發揮全體教師的智慧,共同設計、建設、應用、更新、維護一門課程,讓每位教師把自己最熟悉的知識點做精,同時極大豐富師生、師師、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廣闊的路徑去學習、研究、提升。[4]
五年制高職學校的教師大多是高校畢業生,少數來自企業的工程師也多畢業于高等學校,他們都是傳統教育中的精英,習慣于學科導向的傳統教學模式,會把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習得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職業教育中。教師們普遍不缺專業能力,但缺少對職業教育本身的研究,缺乏把職業標準轉化為教學方案的能力,沒有掌握職業導向的教學方法。五年制高職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技術技能要求高、涉及的行業標準多,學校應把能讀懂教學標準、會洞察學生狀態、會設計教學方案、能準確評估教學過程與結果、具備團隊協同和自我提升意識、掌握職業教育管理方法與教育技術等作為教師的核心能力,開展講透1 個專業的教學標準、設計好1個單元(學習領域)的教學方案、制定好1個學習任務、上好1 節高水平公開課、撰寫1 份教學實施分析報告等活動,讓教師真做職業教育研究、真懂專業教學標準、真會把教學標準轉化為教學方案、真能掌握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自2003 年以來,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建設協作委員會為各專業遴選或開發了一批適合五年制高職的院本教材,有效保障了五年制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依據教育部印發的《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結合江蘇五年制高職教材建設已有的成果,五制高職學校應以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為主要依據,以課程建設為統領,把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結合起來。一是將思政元素與專業(學科)內容有機融合,在教材開發中樹立起課程思政的意識,在組織編寫教材框架時梳理出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編寫教材主體內容時,要將遴選出的與本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5]二是教材在內容上打破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加強與生產生活的聯系,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對接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關注技術發展帶來的學習內容與方式的變化。三是基于“互聯網+”數字課程,開發“立體式”教材,服務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模式,助推教學改革。
教法改革,核心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育人的主渠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指導思想下,五年制高職建立適合不同專業群特點、不同年齡學生學習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服務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根據五年制高職總體特點,五年制高職學校應創新“校內、網上、企業”三種課堂教學模式。一是校內課堂借鑒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實施校內課堂教學革命;二是大力開發網絡課堂,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網絡學習空間為載體,構建資源豐富、更新及時、特色鮮明、管理便捷、共建共享、智慧服務的在線課堂,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溝通、答疑、解惑、測評等需要;三是引企入校或進企辦學,建立企業課堂。把企業搬進校園,校企雙師授課,創設職業化氛圍,破解校內實踐教學無法完成真實生產項目的難題。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建設實體企業課堂,聘請企業教師,有效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跟崗實訓和頂崗實習。
“三教”改革是五年制高職深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確保“三教”改革成效穩步提升,江蘇五年制高職應發揮聯合辦學的特色與優勢,進一步完善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協作委員會的職責,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與反饋改進機制,鼓勵優質學校率先探索、重點專業群率先試行、優秀教學團隊率先出成果,及時總結推廣五年制高職創新成果與成功經驗,由點到面、系統推進、逐步深化“三教”改革,實現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