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新版《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目前已完成社會意見的征求工作,預計在2020年底之前正式出臺。同時,新的鋼鐵項目備案指導意見初稿也已基本完成。
據相關人士介紹,新版《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和鋼鐵項目備案政策,將更好地指導地方和企業規范鋼鐵項目建設,確保鋼鐵總產能只減不增。其中,重點針對當前產量過快增長、產能背道而馳等方面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上述人士表示,隨著鋼鐵行業形勢好轉,近年來有的地方放松了嚴禁新增產能的監管,有的地方核查違規產能舉報線索不主動不及時,有的地方借復工復產名義試圖違規開展鋼鐵冶煉項目建設,“以小換大”的數字游戲時有發生。
控制置換比例是實現嚴禁新增產能和結構調整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資料顯示,據統計2018年1 月1 日實施置換辦法以來至2020 年,預計退出煉鐵產能17368 萬t,新投煉鐵產能14175 萬t,凈退出3193 萬t,整體退出比例在1.18∶1;退出煉鋼產能16525萬t,新投煉鋼產能13895萬t,凈退出2630萬t,整體退出比例在1.15∶1。
“新置換辦法將大幅收緊產能置換比例。”上述人士說。據悉,為有效遏制產能過剩現象,擬將環境敏感區域置換比例由不低于1.25∶1 提高到1.5∶1,非環境敏感區域減量置換比例從此前的減量置換變為1.25∶1,進一步加大通過產能置換壓減產能的力度。同時,精準施策,對實質性兼并重組、電爐短流程煉鋼、非高爐煉鐵等情形,實施差別化產能置換比例政策,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
此外,在加大對環境敏感區域的置換比例限制的同時,新置換辦法中環境敏感區域還將大幅擴圍。具體來看,2018 年環境敏感嚴控區域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9 市以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而新置換辦法敏感區域將擴大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和其他2+26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
“從目前來看,2020 年我國粗鋼產量超10 億t已板上釘釘。”前述人士表示,但需求并不會無休止增長下去,增長空間已極為有限。因此,下一階段減量發展,進行產能總量控制是重中之重。
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此前表示,目前存在產量超出產能大幅增長的問題。“將通過進一步加強能耗和環保等因素對鋼鐵行業予以限制。”夏農表示,要研究鋼鐵行業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約束機制的可行性和具體措施。未來一個時期,鋼鐵產能、產量會越來越受制于區域環境容量、區域能耗總量,鋼鐵企業決策不僅要適應市場需求,還要分析自身條件是否有能力滿足環保和能耗的要求。
日前,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最新出臺的《山西省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特別規定》(以下簡稱《特別規定》)。《特別規定》共18條,于2020年12月1日施行,從礦井設計、生產布局、災害治理、現場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提出嚴厲措施,對煤礦嚴重違規、冒險作業等行為依法從嚴處置。
2020 年以來,山西共發生煤礦安全事故12 起、死亡25 人,同比減少7 起、22 人,分別下降36.84%、46.81%。截至2020 年10 月底,全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23,同比減少0.016、下降41.03%。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但穩中有險、穩中有憂。特別是進入10 月份以來,連續發生了3 起較大事故,煤礦安全生產壓力陡然增大。
《特別規定》強化重大災害治理,從瓦斯、水、火、頂板等重大災害出發,結合近年來山西煤礦事故暴露出的問題,明確了瓦斯超限未采取措施繼續作業,以及煤礦存在煤與瓦斯突出、水害嚴重、自然發火、沖擊地壓等重大災害治理措施未落實而冒險作業等停產整頓情形。特別是深刻汲取朔州萬通源煤業透水事故教訓,明確未落實“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和“探掘分離、審核確認”的探放水工作機制組織生產建設的,一律依法停產整頓。
立足解決當前煤礦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山西要求煤礦存在將井下采掘工作面或井巷維修作業作為獨立工程對外承包、轉包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一律依法停產整頓;尤其是對圖紙作假、隱瞞采掘工作面,違規開采各類煤柱,在采空區、積水區及火區邊緣找煤,拒不執行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停產整頓指令仍然組織生產建設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實施嚴厲打擊,在停產整頓同時要比照事故調查處理,從而進一步規范全省煤礦生產建設秩序,嚴防事故發生。
針對省屬國有集團控股的煤礦,《特別規定》明確要求發生較大以上事故的,責令煤礦上一級公司總經理就地辭職,發生重大以上事故的責令煤礦上一級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總經理就地辭職,并依法嚴肅追責。通過嚴格責任追究,倒逼煤礦企業關鍵人認真履行安全生產法定職責,牢牢把握安全生產主動權。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創新煤礦安全管理模式,在全省煤礦實行安全監察專員制度,緊緊盯住煤礦生產作業的關鍵環節,明確煤礦安全監察專員不在井下值守帶班,或者在排放瓦斯、巷道貫通、爆破、動火作業、火區封閉和啟封、過地質構造、探放水等關鍵環節不在現場監督確認的,一律依法停產整頓。
日前,山西煤礦安監局、山西省應急管理廳聯合印發了《預判防控煤礦重大安全風險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管控風險的責任,為監管部門和監察機構開展風險分析研判、實施差異化精準執法提供了依據。
《辦法》規定,煤礦及其上級公司應當將風險預判防控納入安全生產責任制,并負有7項責任,包括建立健全煤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立包括安全風險管控責任體系等內容的風險管控制度;組織開展安全風險年度辨識評估和崗位辨識評估,根據需要開展專項辨識評估等。
《辦法》明確,依據安全風險年度辨識和專項辨識結果確定煤礦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存在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需要抽采的低瓦斯礦井治理措施不到位的瓦斯風險,開采煤層經鑒定其火焰長度大于400mm 的強爆炸危險性礦井的煤塵爆炸風險,開采自燃、易自燃煤層且工作面采用綜采放頂煤工藝的礦井的火災風險等15種情形之一的,將被列為重大安全風險。
煤礦上級公司每季度、煤礦每月組織一次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檢查分析,形成重大安全風險預判防控報告,分別于每季度第一個月的前5 個工作日內、每月前5 個工作日內,通過煤礦安全雙重預防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向直接負責煤礦安全監管的部門、監察分局(站)推送報告。煤礦上級公司每季度對所屬生產建設煤礦建立健全雙重預防機制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有重大安全風險和隱患的,要將重大安全風險及管控措施、重大安全隱患及整改措施上報給對其直接負責的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和監察分局(站)。
市級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各監察分局(站)每半年對本轄區生產建設煤礦開展一次重大安全風險分析預判,確定風險清單,形成重大安全風險預判防控報告,上報山西省應急管理廳、山西煤監局;根據確定的重大風險,督促指導有關煤礦企業建立防控方案,及時調整執法計劃,開展差異化精準執法;每半年聯合在各自官方網站發布一次本轄區煤礦重大安全風險預警信息;建立完善煤礦重大安全風險處置制度,對風險分析研判過程中發現煤礦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明確處置辦法、處置內容和方式,并及時推送煤礦主要負責人,要求其上報管控措施、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同時建立完善“一礦一冊”重大安全風險臺賬,制定有針對性的執法計劃和現場檢查方案,督促煤礦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防范化解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