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孫寶倫,戴軍利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253000)
德州市境內共有流域面積50 km2以上河道92 條,其中包括黃河、漳衛南運河、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5 條骨干河道等組成的大水網,在保障全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
1)河長制管理全面落實。目前各級河湖已全部實施河長制管理,設立市、縣、鄉、村4 級河長,實施“河長+警長+河管員”管理模式,共落實各級河長7 374 名、河道警長937 名、河管員4 288名,全力推進“清河行動”,清理“四亂”問題1 313項,河湖管控能力和問題處理效率明顯提升。
2)河道管理保護基礎性工作落實到位。一是全面完成流域面積50 km2以上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埋設界樁、界牌,實現信息化管理;二是完成92 條主要河道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科學劃定開發利用區、控制利用區和岸線保留利用區范圍,提出岸線保護方案;三是強化河湖保護宣傳引導,采用公告牌、宣傳牌及多媒體方式,宣傳水法律法規和河道保護知識,初步形成共同“愛河護河”的良好社會氛圍。
3)河道及水利工程治理成效顯著。一是實施防洪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境內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3 條干流河道防洪排澇能力全面達到設計標準,增加蓄水能力近3 000 萬m3,防汛通道實現全線暢通;二是全力實施30 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已建設完成24 座,剩余6 座正在建設;三是組織實施綠化和生態修復工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河道綠化和生態建設,徒駭河濕地、馬頰河生態觀光帶建設初見成效;水質達標率顯著提高,基本達到地表水Ⅴ類以上標準,重點調水河段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1)規劃先行,彰顯特色。結合地域、流域和河湖功能等因素,先規劃、后許可、再建設,推行多規合一,科學制定幸福河湖建設規劃。
2)試點引領,有序推進。在馬頰河、徒駭河等具備一定基礎的河道先行試點,打造樣板,以點帶面,統籌推進全域美麗河湖建設。
3)保障安全,合理建設。在保障防洪、排澇、供水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結合河道特點,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景觀和旅游休閑設施,注重提高水文化內涵。
4)建管并重,注重長效。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強化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建設,確保幸福河湖建設達標、管護到位、長效保持。
2020 年底前,完成高標準馬頰河生態觀光帶建設,以“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文化傳承、安全惠民”為目標,力爭將馬頰河建設成為北方平原河道美麗生態“幸福河”樣板,為實現區域、流域保護治理效益最大化摸索路子。同步推進全市中小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每縣(市、區)至少建成一條生態河道。2025 年,持續推進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建設,將流域面積300 km2以上河道,全部建成“優質水資源、良好水生態、洪澇水無患、調蓄水安全、宜居水環境、厚重水文化”的幸福河。以幸福河道建設為引領,全面提高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能力,持續改善河湖面貌和水生態環境,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總體布局。根據全市河流水系特點,以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干流為骨架,以主要支流為脈絡,中小支流河道為枝葉,以攔調蓄建筑物為節點,科學規劃布局,實現河道水系連通、生態水量流量保持,確保防洪除澇、引黃供水安全。同時,針對引黃泥沙淤積嚴重、季節性斷流、水質達標不穩定及河湖長效保護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具體研究解決措施方案,充分發揮河道綜合效益。
1)增加優質水量。一是要積極引調外來優質水源,在引調黃河水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增加引調南水北調水量,擇機引調衛運河、徒駭河優質水量。二是科學調蓄減少水量損失,開展汛期水量調度方案研究,通過增強汛期河道水量檢測預警措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河道攔蓄水量。三是科學調度,充分協調引黃人飲用水和灌溉、生態用水的關系,提高用水效率,減少人飲用水供水前的沖污用水量。
2)加強生態基流研究與保障。加強針對半干旱地區和平原河道特點的生態基流研究,充分考慮河道水功能區劃和水質標準,汛期和非汛期、調水期和非調水期的分期流量水量過程,流域氣候和水文特點規律,以及工程措施等方面的影響,科學確定生態基流標準,提高生態基流保障能力,為水環境修復提供基本條件。
3)嚴格河道流域控源截污。一是加強對上游來水的監測,對不達標水采取截控措施,確保下游河道水質安全;二是加強主要入河支流污染治理,改善支流水質,同時完善截控工程措施,做到支流來水可控可調;三是嚴控河道灘地農業種植污染,按照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要求,調整種植業結構和布局,減少農業種植對水質的不利影響;四是嚴格控制排污口設置,對已設置的排污口進行封堵改排,同時加強沿河小型排澇涵閘口門的監管和工程修復,避免雨污混流水進入河道。
4)強化河道綜合管理保護措施。一是統籌兼顧防洪除澇、水生態保護、河道工程管護等方面任務,科學制定管理方案和標準,在全河段落實河道工程標準化管理,強化管理考核,保障工程安全運行,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二是強化日常管理和執法監管,明確管理和維護責任,配備河管員,落實管護經費,構建主體明確、職能清晰、體制順暢、責任明確、經費落實、運行規范的長效管理保護體制機制。落實河湖管理保護執法監管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積極組織開展執法巡查,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三是創新河湖管護模式,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和承擔河道疏浚、水域保潔、岸線綠化、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管護任務,積極實現河湖管理保護專業化、社會化。四是加強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大河道水文、水質監測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自動化監測能力,完善防汛抗旱預警體系,建立實時、公開、高效的信息平臺,提高工作效能。
5)強化河道水域岸線管控和合理利用。一是重點加強對涉河建設項目管理,嚴格履行建設方案審查制度,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設項目嚴格禁止,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涉河項目按照批準的內容進行建設。二是嚴格審核控制與河道水域岸線相關的城鄉建設、旅游休閑、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等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實施,對不符合要求的嚴格限制,對已建成的不符合要求的開發利用項目,進行調整或清退。三是鼓勵符合河道保護和生態治理要求的生態濕地、綠化種植、文化保護等項目的規劃建設,推進岸線合理利用,促進河道水環境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