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海,王立萍
(山東省水文局,山東 濟南 250002)
水質監測是水資源、水生態管理的極端重要的基礎工作,認真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目標要求,實現水文水質監測的現代化發展要求,面臨新的形勢和發展機遇。
山東省水文局現有水質監測實驗室17處,其中省局(山東省水環境監測中心)1處,市局(分中心)16處,均通過國家認監委、水利評審組資質認定,省中心資質認定水質檢測能力為共71個參數。市水文中心最少監測項目56個(東營),大部分在60個左右,最多檢測71個參數。目前全省實驗室總面積1.10萬m2,大型儀器(價格10萬元以上)120余臺(套),實驗室檢測人員總數128人(在編人84人),水質采樣人員共154人。在現有條件下,水文水質監測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管理等有關方面提供了良好服務。
2019年全省水文16個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共承擔了2051處各類水質斷面的監測評價工作,主要包含以下6個方面:
1)水功能區水質監測。雖然水功能區的管理職能劃歸生態環境廳,但由于年初該項工作未完全交接,2019年全省451處水功能區控制斷面每月一次的水質監測工作仍由山東省水文局承擔,同時編制了2019年1~3月的水功能區水質通報。
2)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完成了山東省《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內56個水源地64處監測斷面每月一次的水質監測工作,編發了每月一期的山東省主要城市重點供水水源地水質通報。同時各市局積極承擔了全省17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91處水質斷面的監測工作,編制各市的水源地水質月報,及時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水源地水質情況。
3)國家地下水工程水質監測。按照水利部要求,從803個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站點中選取669個開展水質監測,同時完成172個其它各類地下水水質監測井的監測工作。
4)省級河湖長制服務水質監測。承擔完成了全省16條設省級河長的骨干河流和2個設省級湖長的湖泊,以及210條支流入河(湖)口的水質監測工作,編制了《山東省省級骨干河道、湖泊及其一級支流水質狀況》報告。
5)水生態監測。濟南市開展典型區水生態監測工作,根據《濟南市2019年水生態監測實施方案》計劃,完成了40個水生態典型區的46個監測站點水生態監測工作,基本覆蓋濟南市范圍內主要河流湖庫及人工濕地,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大明湖設置3個監測站點,濟西濕地設置5個監測站點。
6)農業用水水質監測。濟寧、威海兩市參與農業灌溉用水水質監測,共設置26個監測斷面,按要求進行了水質監測。
1)質量管理要求。省水文局始終將質量控制貫穿于監測工作全過程。一是堅持采樣中的現場平行、全過程空白和檢測過程中室內空白、室內平行、加標回收率、標準控制樣品等質量控制手段;二是開展全省各實驗室間比對試驗;三是省局會同市局繼續采取聯合采樣、分樣分析的方式開展水環境監督監測;四是開展水環境水質異地監測;五是組織各局實驗室參加國家認監委的能力驗證及水利部水環境監測評價中心的質量控制考核。
2)安全管理要求。每個實驗室水、電、氣、通風系統齊全,均有單獨控制的配電器;化學試劑均有詳細帳目,劇毒藥品存放在保險柜中并由專人管理;分析過程產生的廢液有專人負責處理;所有高壓氣瓶均放入氣瓶柜,并安裝了氣體漏氣報警裝置;實驗室內配備滅火器,儀器室配備二氧化碳滅火器;實驗室內配有應急沖淋器,分析人員配有個人防護用品。為保證生產安全,中心實驗室還安裝了電子監控系統。
水質安全是水量供給安全的前提條件、內在要求,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發展,關乎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關乎水環境、水生態的安全與持續發展。山東省水資源嚴重短缺,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時刻掌握水體的水質變化,是新時代行政決策的基本要求。相比水利其他工作,水文水質監測工作在法人治理、機構建設、實驗室工程設施建設、隊伍體系建設等方面,從認識上、理念上、需求上、重視程度上明顯落后一個甚至多個節拍,與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遠遠不相適應,與先進省份相比差距較大。
一是實驗室及檢測設備的現代化與自動化水平不高。全省水文各實驗室檢測設備的配置遠遠達不到水利部辦公廳《關于水文現代化建設技術裝備有關要求》的要求,老舊儀器設備多,與北京、江蘇、上海等先進省(市)實驗室設備配置水平差距更大。二是資質認定檢測參數達不到國家標準。對照地表水109項和地下水93項全指標分析能力要求,目前僅能分析71項,存在較大差距。按照《山東省水文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目前山東省通過資質認定的有機物參數僅11項,尚未開展水生生物檢測資質認定。三是信息化技術落后,還沒有建立實驗室LIMS系統和統一的水質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監測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效率低下。水文、生態環境部門對水質監測指標項目、監測頻次、采樣的時間空間、標準尺度掌握不一,監測的數據信息質量有較大差別。
水文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分別設立的水質監測機構多由政府投資,未集中資源力量優化布局形成一張網分別進行監測,實現信息共享。設備儀器尤其是自動化新技術裝備,因投資大、利用率低,依靠財政投入更新速度慢,正常運行維護費用不足。
不僅對水質化驗室各項目的監督性監測不及時、不到位,尤其是對監測目標水體采樣的代表性監督管理不到位,點位和測次均有不足,分析結果對水體綜合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評定,有一定的偏差影響。
日前水文監測隊伍老化、弱化,個人能力水平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現行工作機制難以調動技術人員積極性,難以參與市場競爭;水文系統由于監測站點多、任務重,監測分析技術人員數量少,監測自動化程度較低,無論內業外業工作都十分辛苦,收入及待遇一般,對新鮮力量吸引力不強,骨干力量容易流失。
應制訂《山東省水環境水質監測條例》,并經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后頒布施行。監測條例應明確生態環境部門、水利部門水質監測工作(站網)的職責范圍、職責權限,明確規劃、建設、管理、經費來源、目標任務、監測方法、監測設備、監測程序、監測數據管理使用、信息發布等規定;明確監督性監測的機構、職責等要求;明確監測隊伍和技術人員建設、權利和義務、特殊崗位津貼等規定;明確實驗室廢污水、固體廢物處置規定;建立監測機構的市場準入機制和失信淘汰機制,強化對各類水質監測機構包括社會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嚴格監督和監測數據評價信息的管理使用。
應重視編制實施水文水質監測發展規劃,明確建設資金、運行經費的來源渠道及有關政策,整合各方資源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設一批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水文水質分析實驗室,配齊配足各類檢測儀器設備尤其是先進的自動化檢測儀器,達到檢測地表水109項、地下水93項全指標分析能力,集中力量對地表水、地下水水質進行監測。可以立足水文部門經國家認證認可的多家駐地實驗室水質監測系統,結合“十四五”規劃,打造成集項目監測、監督性監測為一體、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高質量水質監測系統。
建立部門間的水質監測聯系機制,定期交流監督性監測的情況,依法依規協調推動水質監測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可利用河湖長制機制,把水利、生態環境兩個部門協調起來,每年定期交流監測工作信息。同時建立在線交流機制和監測技術比武機制。
加強水質監測技術人員的培訓、培養、交流,建立水質監測的激勵機制,保障監測人員的合法權益,提高監測工作的積極性。應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善政策措施,允許引進符合崗位要求的一線監測人員,以滿足工作的需要。應允許公立監測機構通過招投標承攬監測項目,對此所獲得的利益,可以給予參與工作的人員一定的生活補助、技術比賽獎勵,并彌補運行經費的不足。應建立水質監測首席檢測師、首席評價師制度,對鼓勵技術骨干成長、技術人員的職稱晉升,以及監測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加強水質監測程序管理,強化自動檢測儀器比測校正,對水質采樣的全過程透明監督。按照規定要求,經過現場論證,確定取樣的斷面點位、方式方法、程序步驟,標注時間位置,保證取樣的科學合理性和代表性,在規定的時間內送達指定的實驗室進行異地分析。水質監測采樣人員應受到法律保護,其工作不受任何人的侵犯、阻撓和干擾,不得隨意或有意取樣。同時建立水質采樣人員不參與水質化驗分析的運作機制。
水質監測信息屬于國家的無形資產,應當集中放置于數據云服務系統中管理使用。水質監測信息具有唯一性,應按要求及時分析評價水質數據信息,發現水質變化規律,對重點污染物、污染源的追蹤和應急事件處置提出建議。對主要河流湖泊水體、水源地、集中供水水源、水環境的水質監測信息,以及監督性監測信息等應及時公開發布,發揮數據效益,并接受社會監督。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采取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增加地表水、地下水的存量,達到調節資源、增加調節能力、保證質量的要求。2018年、2019年濰坊市濰河、彌河等流域連續兩年發生大洪水,既有嚴重水災發生,也有大量洪水未實現資源化利用而排入大海的情況,應當高度重視并從防災減災和洪水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綜合考慮洪水調度工作,努力增加水資源存量。
嚴格依法管理、依法監督檢查,將水質監測數據作為水污染執法的基礎依據,據此,倒逼排污企業改進技術,減少排污量。同時,把好關口,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管控好低污染商品市場準入機制,控制好大氣、土壤、人口密集區等面源污染。
水質監測信息是生存環境的一張晴雨表,直觀反應出人們生活生存的環境質量水平,并可由此預測將來人們的健康狀況。為了把生存環境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安全,推進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各有關部門、各有關方面應當關心關注關愛水質監測,按照黨中央的號召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扎扎實實開展工作,為盡快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生存環境更安全的小康社會目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