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明,丁曉惠,李瑞海
(安丘市水利局,山東 安丘 262100)
安丘市共有大小河流48條、水庫122座,是濰坊市中心城區的重要水源地。其中,汶河、渠河2條濰坊市級河流,洪溝河、墨溪河等30條縣級河流,大盛河、前屯河等16條鎮級河流。2017年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在全市設置27名市級河(湖)長、70名鎮級河(湖)長、525名村級河(湖)長,市、鎮、村三級河(湖)長責任體系基本確立。同時,市財政拿出164萬元聘請300名河湖管護員,承擔河湖日常巡查和保潔任務,專業化的河湖管護體系基本確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邊界不清、權屬不明,由此導致一些開發建設項目、生產經營活動隨意侵占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圍,違法建設、違法耕種、違法設障等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水利工程安全,破壞了河湖水生態環境。因此,開展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
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的劃定和確權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河湖及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又涉及群眾生產經營活動等民生問題。安丘市的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啟動于2018年初,河(湖)長制工作體制處于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的階段,劃界工作缺乏有效的統籌調度機制,造成了水利部門獨力推進的局面,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公路、住建等部門不主動認領任務,出現了部門間推進參差不齊的現象。截至2018年4月初,涉及水利、交通等部門的全市水庫、水閘、河道堤防、跨河路橋等現狀摸底工作基本結束,但是涉及自然資源、農業、住建等部門的河岸林木、臨河耕地、臨河建筑等現狀摸底情況僅完成70%左右。責任部門配合不協調導致了工作進度推進的參差不齊,使劃界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
2018年實施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之初,中央、省、市均沒有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專項經費,由于工作人員預見性不足等原因導致安丘市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項目未能納入2018年度縣級財政統籌范圍。在具體實施階段,由于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河湖現狀地理測繪、地形圖繪制、管理保護范圍線布設、界樁埋設、公告牌設置和矢量數據成圖等需由專業水利勘測設計單位實施的工作不能快速、高效的完成,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在一段時期呈停滯狀態。
劃界初期,按照《水利部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水規計〔2014〕48號)、《關于加強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水建管〔2014〕76號)以及《水利部深化水利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水規計〔2014〕113號)要求,聘請了高資質水利勘測設計單位作為實施單位。項目實施單位從水利專業角度出發,因受專業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等因素影響,在確定管理范圍時僅以河湖及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和水利行業標準為依據,未能充分考慮解決民生問題,導致部分地區大量基本農田、種植大棚、生產廠房、林地、村莊等劃入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當地群眾出現排斥抵觸情緒,個別地方出現損毀界樁、公告牌等現象。
一是設置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專班,統籌調度全市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從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司法、宣傳等部門抽調業務骨干在市河長制辦公室集中辦公,負責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日常推進工作。二是聯席辦公會議,研究解決劃界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按照部門職責、屬地原則逐個劃界。三是專家技術攻關,聘請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有關方面專家組成專家組,通過研討會議、現場調研等方式對劃界疑難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目前全市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已全面完成。下一步,將結合上級關于自然資源確權的工作部署積極推進河湖及水利工程確權工作。
一是采用分批實施、分期支付的方式,結合工作實際將項目周期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踏勘設計階段和后期項目實施階段。2018年為前期踏勘設計階段,主要進行工作方案編制、地理測繪等初始工作。2019年為后期項目實施階段,主要進行埋設管理范圍線界樁、公告牌,梳理形成矢量數據等。縣級財政根據項目的實施進度分3年支付前期項目款、后期項目款和質保金。二是采用分級實施、分別支付的方式。根據河湖及水利工程級別劃分為縣級河湖及水利工程和鎮級河湖及水利工程,縣鎮兩級財政分別承擔后期項目實施階段的費用。通過分批實施、分期支付和分級實施、分別支付的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縣級財政壓力,也為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的順勢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進行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把握行洪安全、水生態安全和保障民生三條原則。一是行洪安全,河道堤防、水庫大壩、水閘等水工建筑物基本安全是劃界工作的最低線要求,也是必須牢牢把握不容商榷的。二是水生態安全,保障水生態安全是新時期治水的新要求,更是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最樸實的渴求。三是保障民生,在保證行洪安全和水生態安全的基礎上通過認真研究、科學研判,合理地平衡民生問題,合理調整河湖及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護范圍,既為推進河湖劃界工作減少了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群眾利益,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一是通過電視臺、廣播、報紙、微博、微信等形式宣傳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提高群眾對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的認可度。二是通過發放宣傳彩頁、宣傳車、村口喇叭等形式向群眾普及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規,讓依法治理、管理和保護河湖深入人心。三是聘請司法專家擔任“法治河長”,到沿河村莊開展水法講座,讓人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四是暢通群眾反映問題渠道,在全市河湖顯要位置設立信息公示牌,強化社會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管理和保護河湖及水利工程安全的良好氛圍。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安丘市48條河道、122座水庫、17座大中型水閘完成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的劃定,共計埋設界樁6380個、公告牌1235個,形成了管理和保護范圍矢量數據并上傳到水利一張圖,與自然資源、交通、住建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構建起了范圍明確、權屬清晰的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為河湖管理和保護提供了依據。
河湖及水利工程劃界工作完成后,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于河湖及水利工程的監管范圍更加明確,在河湖清障和打擊非法采砂等整治行動中效果尤為顯著。河湖治理和保護是保障人民生產、生活安全的民生工程,河湖劃界是河湖治理和保護順利實施的保障,同時可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電力、市政園林等部門準確界定河湖管理范圍,避免重復規劃,實現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規范化、法治化,使河湖發揮更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