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井波
(棗莊市城鄉水務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棗莊 277800)
棗莊市位于山東省最南部,總面積4564km2,現有水土流失面積951.63km2,是山東省水土流失較嚴重地區之一。棗莊市水土流失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征:從面積變化來看,呈先期加劇后期遞減走勢;從侵蝕類型來看,以水力侵蝕為主;從區域分布來看,山亭區水土流失較為集中,占全區面積的52.68%,占全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的56.41%,并與貧困人口分布有很強的吻合性;從治理現狀來看,難度小、好實施、見效快的水土流失區域已得到基本治理,現有水土流失治理難度大、要求高;從形成原因來看,人為水土流失占主導。
多年來,在實施小流域生態建設過程中,棗莊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工程項目為抓手,累計完成各級專項投資2.78億元,先后開展小流域治理1153條(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57.87km2,落實生態修復面積40.57km2,利用四荒資源182km2,幫扶帶動貧困戶724戶1842人。
1)堅持加強領導,健全制度。多年來,對于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棗莊市均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職責明確的領導小組,全部落實了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資金報賬制和工程移交制,明確各個環節的目標責任、層層傳導壓力,為順利完成建設任務提供了保障。
2)堅持保護優先,注重監管。堅持把預防保護放在突出位置,以預防保護促治理開發,以治理開發促預防保護,配合出臺了《棗莊市山體保護條例》,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強對現有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成果的綜合保護。注重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管,督促落實水土流失防治義務,大力遏制因開發建設擾動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3)堅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在項目立項規劃時,充分結合項目區地域和產業特點,深入打造區域特色流域治理模式,融合當地的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生態旅游等要求精心打造。在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結合萬畝石榴園景區,集中連片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區高標準治理,將原來的荒山打造成一道風景線;在山亭區水泉鎮,結合櫻桃產業需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廣泛栽植櫻桃經濟林,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無糧鎮”。
多年來,水土保持宣傳和科普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在水土保持法制宣傳方面還存在短板。一些區域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對水土資源保護重視不足,生產建設過程中急功近利、破壞生態的情況時有發生。
一是流域治理規劃設計受傳統觀念束縛嚴重,缺乏前瞻性和科學性,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理念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應用。二是部分縣級水土保持規劃至今尚未編制完成,流域治理沒有宏觀控制指標,監督管理存在盲區,亟需編制出臺工作規劃,統籌引領水土保持工作。
一是從實施情況看,目前單位水土流失面積資金投入強度偏低、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是制約生態建設的主要瓶頸。二是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新政策給水土保持資金爭取帶來阻力。三是由于手續復雜、過程繁瑣,招標、審計等項目管理支出占了相當比例,剩余資金遠不能滿足建設需求。
目前,棗莊市現有市縣級水土保持從業人員12人,市級2人,縣級10人,其中有近30%的從業人員不是水利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亟需增加。專業素養亟需提高。監管和科研設備缺乏、技術手段落后,新技術、新科技得不到及時推廣和應用。市級層面的監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域治理獎懲機制尚未建立。
一是持續做好水土保持宣傳工作。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宣傳進黨校、下廠區、入校園活動,采取舉辦座談會、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宣傳水土保持國策,重點宣傳水土保持新規定、新內容,增強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二是抓好典型培育,發揮典型示范引領帶動作用。認真總結近幾年來抓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做法,注重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力爭3~5年內培育2~3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通過廣泛宣傳和典型帶動,形成全社會關注支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
一是深度結合、科學規劃。要嚴守“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的水土保持三道防線,認真做好與水系整治、生態修復、人居改善和脫貧攻堅的結合,通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改善環境、增加就業,助力脫貧攻堅。二是規劃引領、注重長效。依法劃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開展生態清潔型、產業發展型、生態旅游型等精品小流域建設;研究制定配套水土保持法規,完善水土保持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運行機制,保障規劃實施。
一是加大資金籌措力度。進一步加大資金爭取力度,拓寬融資渠道,減少地方資金壓力,統籌爭取和運用各級各部門財政涉農整合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同時建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合、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有效解決水土流失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二是突出綜合治理模式。堅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依托,因地制宜的實施坡耕地改造、蓄排工程建設、經濟林撫育、水保林栽植和封山育林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綜合治理山水田林湖草。三是推進信息化建設。一方面,全面應用監督管理、綜合治理和監測評價三套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生態建設工程“圖斑精細化”管理,在建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動態監管和水土流失在線監測評價;另一方面,加強水土保持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充實信息化工作人員,為水土保持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要明確監管職責。在生態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市縣鎮村四級水土保持監督預防體系,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專人督查、部門落實、群眾參與”的監管工作機制,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并引入群眾監督。二是要強化督導檢查。加大對流域治理項目現場督導檢查力度,強化過程干預和擔當意識,分類制定督導檢查方案,明確督查內容,增加督導頻次,及時整改落實;要采取實地勘察、座談交流、查閱檔案、走訪調查等方式,積極運用現代化手段,強化督導成效,嚴肅執紀問責。三是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加強水土流失預防,敢于否決可能破壞生態的擬建工程項目,全面禁止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生產建設活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案件。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充實執法人員、配齊執法裝備,定期開展執法培訓,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服務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