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高校期刊《樂府新聲》自1983年創刊以來,以新材料、新觀點、新方法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觀點新穎、內容詳實、學術性強、信息量大,被公認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期刊之一。沈陽音樂學院《樂府新聲》期刊的出版編校工作在主編的帶領下,建立了網絡工作管理機制,隨時溝通匯報期刊的工作進程及相關編校工作,直至每一期《樂府新聲》的順利出版。
《樂府新聲》也在不斷地創新求質,在欄目管理上進行了創新改革,更加完善了欄目分類,在稿件的選擇上要求更高,力爭全國“求精、求新、求質”的核心期刊。特色欄目的創新管理,對《樂府新聲》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樂府新聲》在創新管理欄目期間,本著對欄目求新、求精、求質的精品打造原則,從名稱上的不斷摸索前行,到求新宗旨的始終如一,再到對稿件的求精品質,使得《樂府新聲》刊物成為國內高校音樂類期刊中的佼佼者。創新,是《樂府新聲》的辦刊、辦欄宗旨,只有創新管理刊物才能有生命力,欄目才能豐富多彩,讀者群才能越來越大,只有在創新中才能尋求發展。
《樂府新聲》中“作家作品”也是特色欄目之一,自1983年創刊以來,這個欄目先后經歷了“音樂理論”“音樂創作研究”“音樂理論研究”“技術理論”“作品評析”“作曲技術理論”“作曲理論”“作家作品”??v觀該欄目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對音樂作品的技術理論——創作的分析與研究一直是其欄目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對欄目發展進行橫向比對又可以發現,從最早的每篇稿件1000-2000字,到現如今的每篇稿件5000-10000字,這不僅是數量上的提升,更體現了期刊整體水平和該欄目質的創新飛躍。
由于作曲技術在20世紀前半葉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以及20世紀后半葉和進入21世紀以后,作曲家們對于作曲技術的“回流意識”又尤為突出,這就需要理論家們及時對20世紀的作品及技術手段進行理論總結和分類研究。其中,盲目、跟風式的研究是目前作曲技術理論領域研究的主要弊病。所以,求新要以新觀點、新技術、新思維以及新的研究角度為基本立足點。
自2006年開始,《樂府新聲》特聘請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吉提教授為特約副主編,并于2006年特約李吉提教授的系列文章《音樂分析趣談系列》(2006年第3期至2009年第4期連載)。該系列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貼近現實的學術研究心態將音樂分析中所遇到的各類“疑難雜癥”以“趣談”的雜文形式逐一進行解讀與分析。原本以為深奧的音樂分析學只能十分刻板,在索然無味的樂譜面前生硬地對技術理論以譜例、圖表等形式加以研究,可是看完李吉提先生的連載文章,使我們耳目一新、豁然開朗,原來音樂分析在多個視角下的宏觀與微觀、橫向與縱向的交織下會呈現出如此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面貌。正是李吉提連載文章的“新思維、新的研究角度”,打破了以往“音樂分析”學科的呆滯面孔,也正是因為《樂府新聲》“作家作品”欄目的求新宗旨,才使許多讀者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和欄目。這是一個質的飛越,讓我們更能集思廣益地去開拓更廣闊的欄目空間。
由于作曲技術理論的稿件需要大量的文字論證、譜例展示和表格說明,所以每篇稿件都在8000—10000字,需要大量版面。從2007年開始,《樂府新聲》逐年增加版面,從最開始的112頁增至240頁,為所有欄目的稿件質量提升開辟了空間。有了足夠的版面,論文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從以下幾方面也可以看出《樂府新聲》在國內國際的影響逐漸提升,意義十分深遠。
1.大量的稿件來源涵蓋了國際著名作曲家新近作品的分析與研究;國內著名作曲家新近作品的技術理論分析與推廣。其中許多論文被譯成日語、韓語、英語、德語轉載至國外音樂類核心期刊。
2.該期刊有固定的作者群支持,許多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是帶著省級科研課題和國家級科研課題成果進入該期刊的,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本刊的含金量,使期刊的整體品質大幅提高。
3.由于該期刊質量的不斷提升,帶動了期刊發行率大幅度增加,尤其是2008年,臺灣華藝(CEPS)根據“論文期刊被索引率”和“作曲理論”欄目的“經典論文評審結果”,決定收錄《樂府新聲》為中國大陸唯一指定音樂類期刊。這為期刊的后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應當說,創新管理求質后的《樂府新聲》在國際國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藝術傳播和藝術研究的重要陣地,是藝術科研與教學成果對外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平臺,是展示學術水平和科研實力的重要窗口,是服務社會、引領文化的重要媒介,對傳遞藝術研究信息、進行文化儲存和文化積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求精模式,是打造《樂府新聲》精品期刊的質量保證。隨著該期刊在國內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本刊主編和編輯也采取以下方式進一步提升期刊質量,任何困難也沒有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
1.約請全國作曲技術理論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的稿件。如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康華教授的《和聲教學中調性擴張技巧的深化與功能關系的拓展》;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姚恒璐教授的《音樂的形式美與藝術符號價值》;沈陽音樂學院王進教授的《論高音組織核心的控制與離散——徐占海歌劇創作中的音高組織觀念及表現形態研究系列》等等。
2.嚴把論文質量關,杜絕任何學術不端行為。從2007年開始,《樂府新聲》編輯部對所有約稿和投稿一視同仁,采取多層把關制度。首先,運用CNKI社科期刊文獻檢測系統對所有投稿文章進行第一層審查,篩查論文抄襲現象;其次,欄目進行“人力排查”,即對剩余稿件分欄目分編輯逐一落實到人頭,對欄目文章的題目、論點、論據、論證進行進一步篩查,對重復研究、論點與他人雷同、論據論證不充分的論文一律進行淘汰。最后,采用雙向匿名審稿制度,抽簽派發到評審委員會委員處進行論文學術含量及意見評定,凡是審稿不合格的論文一律不予發表。近些年經過這種排查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堅持,《樂府新聲》的整體質量與辦刊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在主編的帶領下建立網絡辦公管理機制,加入工作群。有問題隨時在工作群中匯報總結相關編校問題,積極聯系全國相關的投稿作者,發現并解決稿件中的一系列問題,并積極和美編、印刷廠溝通相關事宜。每一位責任編輯都能認真積極地配合主編的工作,責任心強,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雖然是在網絡上辦公,但是大家能本著仔細認真、積極進取的原則,將每一期的論文進行5次以上的編校工作,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正是因為大家一起努力,才使得《樂府新聲》期刊的出版順利進行。
總而言之,高校期刊《樂府新聲》的管理求精之路,離不開一直支持該刊的作者群們;離不開所有欄目編輯們的努力工作;更離不開主編對于《樂府新聲》期刊的精品定位與執著追求?!稑犯侣暋窓谀慷ㄎ粶蚀_,能充分體現期刊的辦刊宗旨,能緊密結合音樂發展的形勢,有創新、有特色,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欄目要不斷進行創新管理,編輯必須不斷進行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作為高校期刊的責任編輯,在編校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精煉文章的語言,在文字、段落格式、排版、譜例展示、圖表說明等內容上發現并解決所有出現的問題,為讀者們推出更多精彩的優質文章。
爭做全國的核心期刊需要堅持走一段路,“創新求質,任重道遠”,希望高校期刊《樂府新聲》能夠越辦越好,歷久彌香,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為讀者提供更多新鮮、更加精彩的文章,為打造精品期刊而努力。
[1] 黃穎儀:《淺談專業音樂教育管理學的構建》,《音樂探索》2009年第4期。
[2]姜生有、鐘國翔:《論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年第3期。
[3]李振峰:《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發展歷程與走向》,《石油教育》2007年第1期。
[4]王靜:《回歸本應——新時代地方高校學術期刊再定位的必要性》,《編輯學報》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