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文 張靈 韓世姣
摘 要: “影像化生存”對“文本化生存”構成沖擊,致使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興趣日減。教師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沖破“文本化生存”的束縛,開拓文本與影像相結合的新路。依托教育信息技術,選用現代視聽文本,構建教學功能影像,壓實影像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輔助作用,提升課程的情景化與吸引力,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影像化學習需要,催生課程發展新動能。
關鍵詞: 影像化生存;文本化生存;大學語文;教法改革
在視覺文化盛行的影像時代,“影像化生存”正日益成為年輕人的時尚。而把“影像”與“生存”較早地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群美術家與藝術策展人,他們在2004年的“上海雙年展”中,把年展主題定為“影像生存”。從此“影像化生存”由現象而話題,綿延至今。其內涵在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充斥影像,被影像包圍、建構,由此又可以說,影像是我們的依之而生者,是images we live by。”[1]影像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
“影像化生存”背景下,當下大學生何以對《大學語文》意興闌珊、興味索然,致使該課程瀕臨邊緣化生存境地?如何與時俱進、對癥下藥,挽救和提升學生對以“文本化生存”為主的《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本文以《大學語文》中比較枯燥的寫作理論教學為例證,提出要改善教學供給側,通過影像賦值課程,探究具有價值理性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近年來《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百年老課,頂層設計對其還是非常有利的。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育系統中的意義與價值有目共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除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外,其他專業普遍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大學語文》課程,在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更是如此。因為眾所周知的緣故,這個傳統一度中斷,華東師范大學是改革開放后重開《大學語文》課程的首倡者。即使是在臺灣,也規定學生必須在大一甚至大二進修諸如《大一國文》或《大學國文》之類的學分課程。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些年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生日益增長的影像化學習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本化課程改革之間的矛盾。或者說,《大學語文》課程“文本化生存”態勢與大學生“影像化生存”偏好,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矛盾,又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導致該課程應有的吸引力流失和專業化水平下降。《大學語文》課程越來越不受學生歡迎,也越來越不受教師待見,生命力萎縮,邊緣化趨勢明顯。
“影像化生存”與“文本化生存”相沖突,有其必然性。前人研究表明:“讀圖時代”的到來形成了當代文化的“圖像優勢”,由此引發了一場“圖文戰爭”,“圖像主因型文化”將取代傳統的“語言主因型文化”[2]。“媒介課程資源”在課堂實施中的廣泛滲透,對傳統的以紙質媒介為主的課程提出了挑戰,可以通過課程資源管理來實現圖文互補利用。也就是說,圖像之于語言、媒介課程資源之于紙質資源,有天然的比較優勢,雙方產生矛盾沖突,并不突兀。
本文所稱“影像化生存”,可以理解為學生離開了影像就難以生存,用學生的話來講,就是“視頻可以續命”。而“文本化生存”是指課程離開了文本就無以立身,所謂“文本皮之不存,課程毛將焉附”。前人研究以“課程性質定位模糊、課程地位邊緣化、學習主體過于功利、課程研究匱乏”論述《大學語文》課程的式微,不無道理。[3]而在筆者看來,《大學語文》被邊緣化,正是學生熱衷“影像化生存”與課程沿襲“文本化生存”矛盾博弈的結果。
(一)學生熱衷“影像化生存”
首先,文本化生存的《大學語文》被邊緣化,與大學生“影像化”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從“技術化影像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00”后大學生,他們從小接觸電子傳媒與現代影像,對影像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對傳統老套的文本有著本能的抗拒。所謂大學生的“影像化生存”,就是指大學生離不開影像,影像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為什么現在的大學生對傳統板書與以PPT教學為主的《大學語文》課程索然寡味?這不能不看到是學生的成長環境因素在起作用。進入讀圖時代的今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追逐者,以年輕人為主或許是一個例證,在校大學生也不例外。影像逐漸走上了當下大學生人際交往、表達思想、吸收新知、增長才干,甚至是生存發展的C位。
其次,《大學語文》教學之所以產生供需矛盾,還與大學生在“影像化生存”背景下深陷其中的流行文化有關。流行文化已滲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代媒介化社會境遇表明,娛樂、趣味、休閑的流行文化,通過手機等傳播媒介,占領了大學生的精神享受與消費的制高點。而《大學語文》本質上不具有天然的娛樂、趣味、休閑等特點,是相對更富有政治內涵、體現國家意志的學科。性質如此不同,學生應對的態度也就不同。不少大學生,諳熟影像時代的生存法則,明明是現象世界,卻喜歡用影像去表達。流行文化也正以“影像化生存”方式,擠壓著《大學語文》“文本生存化”的空間。通過網絡,搜索觀看視頻化電影、音樂節目,已成為大學生課余愛好與習慣。從三大電信營運商的報道中,也能看出大學生及其同齡人使用網絡的資費普遍高于他們的父輩。大學生浸染影像多了,讀紙質書少了,主動搜索《大學語文》之類網課的就更少。大學生寫東西的少了,在社交媒介上交流時,多以語音留言和發送表情包取代哪怕是微型寫作。流行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多“語文快餐”,流行文化給大學生造成的“移情心理”,已經負面影響到他們對《大學語文》的需求與課堂文化的認同。
此外,《大學語文》在文本與影像的博弈中落敗,還與名著本身的影像化有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許多文學名著都影像化了,學生反而很少去讀原著文本,更對由名著選編而成的“拼盤式”《大學語文》味同嚼蠟。當代大學生從小就從電視里“看過”四大名著,對他們來說,名著是以影像的方式銘刻在腦海中的。影像固然不等于作品,但是影像來源于文本。文本若不能夠影像化,其入腦入心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大學語文》教學若不追上“影像化生存”的步伐,其學科地位只會越來越低,越來越邊緣。
(二)課程沿襲“文本化生存”
首先,《大學語文》由“文本化生存”導致的課程危機,表現在教材方面。以影像為中心的視覺符號,已然成為社會的重要構件,卻沒能成為《大學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大學語文》教材依然延續了高中語文課本的編寫體例,以選編古今中外優美的范文為重要內容,穿插或單列文學史、閱讀與寫作理論知識,沿襲“文本化生存”態勢。《大學語文》因而被稱為是高三之后的“高四語文”,盡管大學語文也確實無法與高中語文全然切割。可是這對于剛剛從高考中勝利走來,還有“考后疲軟癥”的大學新鮮人來說,《大學語文》明顯缺乏吸引力與課程魅力,還不如有外籍教師加盟的《大學英語》更有誘惑力與神秘感。再加上對《大學語文》“無用之用”缺乏切身體認,因此,許多學生從實用主義出發,學習過于功利,對《大學語文》課程,采取虛與委蛇、勉強應付、只求不掛科的被動學習方式。
其次,《大學語文》“文本化生存”致使課程邊緣化,也表現在教法方面。因為課程性質與定位,作為一種語文性通識性教育,承載一定的意識形態使命。無論怎樣改寫教材,《大學語文》以范文為主的“文本化生存”狀態難以根本逆轉,完全“去文本化”也是不現實的。能夠有所作為的,就是授課者的教法革新,改革教學供給側,以影像化的思維去化解危機,突破“文本化生存”的藩籬。不過,現實當中,我們許多資深語文教師的教學習慣,還滿足于一卷在手,抑揚頓挫的朗讀,漂亮的板書,實質上的經驗主義與填鴨式教學,偶爾也會在板書或PPT諸多的文字中,帶入一兩張解釋的圖片。殊不知,新的教學時尚往往是在大量優美的圖片影像資料中,植入精煉的文字作為解釋。尤其是當勤奮的大學生通過網絡(例如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慕課),很容易搜索并分享了他山之石后,對本土化老師的教學方法就更挑剔,更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此外,《大學語文》課程式微,還與教學管理脫不了干系。大學英語四級不過不能畢業,大學語文沒有“過級考試”。有的省、市、校教改課題零經費,教師的教改積極性不高,核心期刊也很少發表諸如《大學語文》之類的教研成果。不少高校并無《大學語文》專任教師,該課教學通常不計入工作量,而是以“批發價”課酬,攤派給相近專業老師去講授,水課多于金課。有的教學管理還停留在檢查教師備課本、學生作業本的“本本”主義,只訂購教材不買影像教學資料,類似的紙質化“文本化生存”,導致一種閉環,師生雙方都困在環中,漠然視之,卻也相安無事。
總之,與“影像化生存”的大學生短兵相接的“文本化生存”的《大學語文》,明顯處于守勢甚至是劣勢。當“文本化生存”遭遇“影像化生存”,產生的矛盾沖突乃至課程危機,暴露出的教學問題,直接影響到有效培養大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與審美能力等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到《大學語文》課程的專業水準與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危機干預與積極面對。
二、《大學語文》教學矛盾化解的對策
本論認為,“文本化生存”與“影像化生存”很像是同室操戈,極有可能握手言和。兩者的矛盾也許會長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調和。相對的“競爭優勢”也有可能轉化為絕對的“合作優勢”。一味地抱怨學生受“影像化生存”裹挾而不認真學習《大學語文》,這于事無補。《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矛盾化解與危機干預,在于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育,改善教學供給側,翻轉課堂。而影像化策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重要手段。特別地,“影像輔助教學”是本課題組一直在探索的連續性案例設計與危機解決方案。
前人研究表明,“影像輔助教學法”是教法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湖南大學羅宗宇教授在《基于文學與影像互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初探》中,認為文學與影像互讀,是改進課程教學的方法。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趙憲章的《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對此也多有涉及。[4][5]藉由影像賦值于課程,使課程增值,提高含金量,也有可能。例如,朱棟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版時,微信還沒問世,掃碼看圖無從談起,而2014年第二版,則在每章開頭,都附有微信二維碼,學生可以掃描查看相關教學影像,這是文本與影像的“親密接觸”,能使教材與課程都得以增值。
2011年江西省高校教改課題“論現當代文學課堂融入影視資源的得與失”主持人廖美琳,認為“融入影視資源”可以優化類似課程教學。張青在《“視頻輔助教學法”在耳科顳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更從醫學層面,支撐了影像或視頻輔助教學的可行性。[6][7]可見,把多種現代視聽文本與教學功能影像,分享給當代大學生,既能賦予《大學語文》課程以豐富的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力,取得雙贏結果,體現合作優勢。
面對《大學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以影像化的思維,來適應新時尚,探索新路徑。順應“一屏萬卷”新潮流,用健康向上、富含精神營養、鑲嵌了知識點的影像,來引導大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培養影像素養,體現德育功能。而尊重與滿足學生的需求,符合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早已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共識。本文認為,遵循《大學語文》教學規律,以《大學語文》教學所必需的影像資料在教改中“如何選擇、如何應用、應用如何”為研究對象,探究“影像輔助教學法”之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方法與意義,是能夠構建該課更受新時代大學生歡迎的“生本”教育案例的。從大學生的成長實際出發,發掘高品質現代視聽文本與教學功能影像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補充與輔助作用,也實在是學生厭學“倒逼”教師改革的結果。
三、行動研究:影像輔助教學法的應用
順應《大學語文》教學矛盾化解的對策,本課題組展開了行動研究,并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寫作理論教學中,采用影像輔助教學法,使影像的“競爭優勢”化為影像與文本雙贏的“合作優勢”,取得了一些應用成果。
大學語文是母語教育在大學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一般的《大學語文》課程,都包含閱讀與寫作教學內容。而其中的寫作理論教法方面,大多存在老化、僵化、不適應時代等問題,不足以促進或提升大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就無從落實“生本”教育,也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寫作理論的精髓,更談不上靈活運用相關的理論來指導寫作,還有可能影響母語教育在大學階段的實施,加速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趨勢。
面對《大學語文》寫作理論難以讓學生入腦入心問題,不少教師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蜻蜓點水,其教學遭受種種冷遇。我們改善教學供給側,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改進了課堂教學方法,設計了“影像輔助教學法”,對傳統的寫作理論教學套路進行了革新。通過“影像輔助教學法”,讓枯燥無味的學院派高頭講章,變為理論與影像互讀,提升了課程的情景化與吸引力;藉由“融入影視資源”,優化了該課程相關內容教學,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所用《大學語文》教材,為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實驗教程》,以其中單列的第七單元《立意與構思》、第八單元《組織與結構》、第九單元《修辭與風格》三章寫作理論教學為教改內容,通過采用“影像輔助教學法”,選編高品質現代視聽文本,制作教學功能影像,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德育功能,使《大學語文》寫作理論傳授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教學”,轉變成新時代大學生對寫作理論的“朝圣”之旅。
(一)資料與方法
1 .資料
首先是影像資料準備。本課題所指“影像”,是指經過類型化細分的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多種現代視聽文本,以及教學功能影像。它們是從各種影像資料中,搜集、甄別、編輯、整理、加工與寫作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必需的影像資料,包括作家傳記片、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著名教授學者的在線教學、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電視散文、經典詩歌朗誦視頻、課本劇與微電影。這些教學影像與教材同步配套與有機結合,是重要的學習媒介。選擇與剪輯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指導價值判斷與美學追求,形成適用標準,體現德育功能。
其中,“現代視聽文本”一般是現成的影像,可購買、下載或者在線播放;而“教學功能影像”,多指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剪輯制作的具有創新意識、體現教學功能的視頻。
其次是教改實施對象的確定。本研究選取本校外國語學院2017、2018、2019級英語專業本科三屆6個班級300余名學生作為教改實施對象。寫作能力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要求,不亞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水準。英語專業學生,基于將來工作(例如書面翻譯)的客觀需要,學習寫作理論的主觀能動性更高,對創新型寫作教學的渴望更強烈。學好寫作,可以在他們未來的人生與職場上發揮較大的效用。
2 .教學方法與過程
我們把學生分為實驗組(A組)和傳統教學法組(B組),分別采用“影像輔助教學”和“常規板書與PPT教學”實施教學。在教學結束后發放試卷和調查問卷,對AB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評價,進行統計學分析,加以理論化,形成更具價值理性、可復制推廣的連續性案例設計與解決方案。
針對第七單元《立意與構思》、第八單元《組織與結構》、第九單元《修辭與風格》三單元內容,我們為實驗組選擇播放了以下現代視聽文本與教學功能影像。
(1)第七單元《立意與構思》,課本列出5篇范文,包括梁思成與林徽因《平郊建筑雜錄》、張愛玲《更衣記》、琦君《髻》、黃永玉《永遠的窗口》、賈平凹《秦腔》,旨在表明:立意就是作者思想在作品中的體現,構思則是體現作者立意的思路,也就是寫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所經過的表達路線。如何進行構思?除了因人、因事而異有不同的構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而言,迥異的樣式和體裁,其構思也應有不同。[8]
要理解接受這種寫作要領,并轉化為內在寫作能力,光讀幾篇范文遠遠不夠。本研究“融入影視資源”,從“中國大學慕課”網上下載了鹽城師范學院吳蘇陽副教授的10分鐘教學視頻《構思》、臺灣“國立”教育資料館《談審題立意與選材》(26分鐘)兩段影像加以輔助。尤其是后者,以三個年輕人類似“三口相聲”的情景演出,把寫作理論通俗化、戲劇化、可視化,給我們的學生別開生面的感受,也為學生喜聞而樂見。
此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范文,我們還利用“快剪輯”軟件,從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發行的8集電視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云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節目之《張愛玲的家庭背景》、重慶電視臺《品讀》節目之《髻》、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之《黃永玉鳳凰城中講述童年逃學趣事》《賈平凹和他的朋友及讀者》等影像資料中,剪輯制作5分鐘短片《范文作者趣聞1》,分享給學生。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經常動手制作幻燈片,在“影像化生存”的今天,我們自己剪輯教育影視,構建教學功能影像,也是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的表現。
(2)第八單元《組織與結構》,課本也列出5篇范文,包括張中行《命運》、汪曾祺《葡萄月令》、陳從周《園日涉以成趣》、王蒙《春之聲》、陳丹青《中國人為什么畫油畫》,旨在表明:立意與構思是文章的內在意蘊與脈絡,組織與結構是它的外在體現。相對于立意和構思而言,文章的組織與結構是一種可以分辨的外在體現,它一般是具體的、有形的,可以體現為展開敘述、描寫或者論述方式、角度和結構,更可以借助于許多具體的表現手段。組織與結構是文章的表達力和感染力的基礎。[9]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與理解這些知識點,我們為學生選擇播放了上海東方衛視藝術人文頻道紀錄片《今晚,一代園林大師陳從周》(23分鐘)、經過剪輯處理的臺灣“國立”教育資料館《談文章的組織結構》(18分鐘)等影像資料。
我們剪輯制作的本單元5分鐘《范文作者趣聞2》,取材包括CCTV《發現之旅》的《紀念張中行先生誕辰105周年座談會》、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老頭兒汪曾祺》、鳳凰衛視《文化紀事》之《圍剿王蒙》、西藏衛視《西藏誘惑》節目之《陳丹青的西藏往事》等,以多快好省的方式以饗學生。所建構的教學功能影像注重了內容的科學性。
(3)第九單元《修辭與風格》,課本的5篇范文,出于不同的作者之手,文體不一,修辭手法各異,風格也呈不同的面貌。或者幽默(林語堂《冬至之晨殺人記》),或者凌厲逼人(雷海宗《專家與通人》),或者諷刺(聶紺弩《韓康的藥店》),或者率真灑脫、無所顧忌(韓美林《換個活法》),或者沉郁豪放(周濤《鞏乃斯的馬》),旨在向學生表明:修辭就是怎樣把文章寫得簡潔、準確、明白、通順,以便達到交流和表達的目的,如何表達得鮮明、形象、生動,以增強表達的效果。而風格就是作品中表露出來的,構成作者精神特性的形式。它是在文章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10]
為了讓學生入腦入心,我們選擇播放了從“中國大學慕課”下載的《認識修辭》(華北科技學院吳海娟老師播講,10分鐘)、北京大學新傳學院陳汝東教授《語序句式語體風格修辭》(10分鐘)等影像資料,進行輔助教學,也制作了作家傳記式的教學功能影像,與學生分享。
在傳統教學法組,我們實施并加強傳統板書與常規PPT教學,沒有刻意播放相關現代視聽文本與教學功能影像,只在“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上傳了相關視頻供學生自學,以體現課程資源的均衡與公平。
3 .教學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本課題所指的“輔助教學”,是指以教師講授為主,根據教學需要科學合理安排影像播放,做到適時適量,實現教師主講、影像輔助的開放式教學。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影像只能也應當只是文學教學的一種參照和輔助。”[11]
所謂“適時適量”,必須符合教學規律,服務于課程需要。適時方面,一般來說,一節課內學生通常有三個容易走神的“關鍵時期”(開始上課時、一堂課大約進行到一半時、臨近下課的幾分鐘)。這三個時段播放影像,效果最佳。適量方面,前期實驗研究表明,每節課播放以不多于三個教學影像為宜,稍長的影像可以利用兩節課中間休息時間分享。
與傳統的多媒體課件教學相比,“影像輔助教學法”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輔助影像資料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配套同步與有機結合,使枯燥無味的寫作理論知識,得到影像化闡釋,克服了多媒體課件“書本搬家”、“電子黑板”、學生成了“觀光者”等常見弊端,避免落入“講不來,視頻開”、“放片就像放水”等娛樂化、庸俗式電化教育窠臼。或者說,這是富含了任教者智慧成果的探索,具有價值理性,而不僅僅是工具理性,是教育理念與行動的創新,而不僅僅是教學工具的現代化。
4 .教學評價與統計學處理
評價是在相對封閉的系統下,對于學生所獲知識、原則、方法等的等級性評估。“隨著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得到普遍認同,傳統的課堂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也逐漸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12]本研究首先利用上饒師范學院頒行的理論課教學考核評價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評價。考核指標包括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內容,共計100分,20個細分項目。此外,通過課堂寫作知識測試與問卷調查,進行專門教學評估。
成績與對教學過程的總體評價,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首先使用Kolmogorov-Smironov檢測數據的分布情況。對于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配對t檢驗;對非正態分布的數據使用Wilcoxon秩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計算。學生成績以p<0.05、教學過程評分以p<0.0083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需要指出,利用數量分析技術,分析和確定有關因素間相互作用方式和數量關系,這在人文藝術類學科研究中,并不占優勢。
(二)教改效果
從對比實驗研究來看,差異性教學效果明顯。
成績方面,影像輔助《大學語文》寫作理論教學實驗組與傳統教學組(對照組)學生寫作知識成績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實驗組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成績各分數段的人數比較,實驗組學生成績90-100及80-89分數段,比對照組分別高出10%及25%。分數在70-79、60-69、<60分數段人數,對照組分別相差8%、4%、2%。當然,寫作不比自然科學,試題未必有標準答案,評分存在主觀性。這樣的分數上的統計學差異,要如何校準,才能更說明問題,還需要深究。
問卷調查評價方面,實驗組與傳統教學組學生對教學過程評價大有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及總分符合正態分布,可以使用配對t檢驗,發現教學內容和總分有統計學差異(p<.04/5=.0082,雙側)。因教學態度,教學能力不符合正態分布,所以使用Wilcoxon秩檢驗進行數據分析,分析顯示教學效果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81,雙側)。而在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因篇幅所限,相關統計表格從略。
(三)實證研究討論
在學理價值方面,本研究提出“現代視聽文本”與“教學功能影像”概念,影像擇優進課堂與適時適量使用,以及所選標準、價值判斷與美學追求,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所建構的連續性教學功能影像,在教學實驗過程中扭轉了《大學語文》課程“文本化生存”劣勢。
在研究應用方面,差異性教學成果明顯。本研究實驗已表明:實驗組通過影像輔助教學,能提升講課效率和內涵,增強課程的情景化與吸引力,提高學生理解力、聽課興趣與學習成績,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非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對教學的評價(問卷調查),均相對落后于實驗組。此外,實驗組的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粘性”、地位認知與出勤率,也比對照組學生更為樂觀。說明通過影像增值于課程,也提高了課程的地位,形成學生愛學、教師樂教的良性循環。
四、小結
創新的教學方式未必全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未必全非。以發展的眼光看,《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應該翻轉,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征。面對熱衷于“影像化生存”的當代大學生,教師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跳脫“文本化生存”的羈絆,依托信息技術與影像資源,壓實學科影像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輔助作用,催生課程發展新動能,奮進大學新時代,開創語文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許江,高士明 .影像與現實的反思:2004年上海雙年展[J]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5(4):88-93 .
[2]周憲 .“讀圖時代”的圖文“戰爭”[J] .文學評論,2005(6):136-144 .
[3]楊銳,賈金媛 .大學語文的困境與出路[J] .長治學院學報,2015,32(1):103-105 .
[4][11]羅宗宇 .基于文學與影像互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初探[J] .大學教育科學,2012(4):35-37 .
[5]趙憲章 .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 .江海學刊,2010(1):239 .
[6]廖美琳 .關于現當代文學課堂融入影視資源的思考[J]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上旬刊),2013(7):88-89 .
[7] 張青 .“視頻輔助教學法”在耳科顳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繼續醫學教育,2016(10):29-30 .
[8][9][10]陳思和,張新穎 .大學語文實驗教程[M] .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179-180,209-210,237-239 .
[12] 吳立軍,田啟波 .評“教”還是評“人”?:基于學生評教的有效性研究[J] .高教探索,2020(8):57-65 .
(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