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先簡單分析了教師工作坊內涵,隨后介紹了基于教師專業發展下的教師工作坊建構,包括工作坊制度組織建設、工作坊操作范式、工作坊主要活動以及經驗成果交流展示,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坊;培訓模式
引言: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需要優質名師來塑造優質教育。我國在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也進一步提出了應該積極塑造出一組充滿活力、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專業教師隊伍。結合培訓研究等方式打造學科領先人才以及教學名師。而教師工作坊則是打造專業名師的主要渠道。
一、教師工作坊分析
教師工作坊屬于學校中骨干教師的研修新常態,教師工作坊屬于國培全新研修項目,進一步打破了傳統模式下依靠短期培訓研修限制,促進網絡研修和集中面授的全面結合,促進線下實踐和線上學習相結合,自主選學和主題研修相結合,案例研討和問題解決相結合,成果評價和行動研究相結合,通過種子教師引導相應的骨干教師開展工作坊研修,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探索常態化研修模式,和所在地區、學校以及工作坊的教研質量密切相關,關系到教師工作坊相關成效和基礎建設的推廣。教師工作坊主要是教師按照自身意愿進行自由組合,對具體研究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屬于教師朝著共同研究目標自主匯聚到一起的研究合作團隊[1]。
二、基于教師專業發展下的教師工作坊建構
(一)工作坊制度組織建設
教育局下發的關于教研工作意見以及名師隊伍建設意見相關文件為教師工作坊的規范運行提供了有效指導。建設教師工作坊過程中,可以由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等各個學科名師組建,并作為不同學科工作坊負責人。針對國內外相關名師工作坊以及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對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學實際狀況進行全面分析論證基礎上初步確定教師工作坊作為基礎載體,全面推動區域內教師專業發展的運行思路,從而按照三年為一個周期的標準進行積極的實踐探索,初步構建教師工作坊作為基礎載體的教師培養實施辦法和制度框架,針對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以及名師持續發展構建相應的工作機制。將學科名師工作坊作為基礎平臺,形成成員教師共同發展的模式。實施專題研討、學術講座;反思實踐,課題研究;研磨教法,聚焦課堂;專家引領和名師指導。將教師工作坊作為輻射源,在區域內合理創建教師發展共同體,網絡輻射,構建混合培訓模式;研訓一體,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將教師工作坊作為基礎媒介,在學科教師間創建發展共同體,不同學科工作坊之間可以定期實施成果展示、經驗交流、學術研討、精品課程賞析、跨學科聽課等,促進實現專家共享、經驗共享、數據共享,在學科之間創建教師發展共同體,同時主動把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介紹給其他工作坊,促進其互相借鑒。強化各個地區教師工作坊的聯系,為跨省市和跨地區創建教師發展共同體不斷積累經驗。
(二)工作坊操作范式
教師工作坊主要是以深度體驗以及團體互動作為基礎,在培訓教師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專題講座、技巧研習以及團體討論等方法。主題沙龍方式即提出議題,分享理論;討論研習,闡述意見,系統分析;綜合評述。坊主需要提前通過調研活動明確議題內容,盡量提前指定議題主講人,針對議題發揮出有效引導作用,充分調動整體氛圍,坊主負責綜合評述工作,或由相關作用人員實施,準確定位,發揮出有效指導作用。課程評析形式中,包括課例觀摩,設計分享,集體研討,二次觀摩,最終達成共識,修改方案。教師所提交的各種教學設計內可以將其中擁有討論價值的課例作為觀摩對象,其中需要注意集體討論后需要進行二次修改觀摩,最終能夠達成共識,避免不了了之。案例會診式中,由教師展示陳述案例,成員集體會診,最終達成共識。該種方式所選案例可以是錄像課或教學設計,也可以為感悟分享和心得體會等。
(三)工作坊主要活動
教師工作坊中可以開展讀書活動,比如可以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中舉辦讀書交流會。而相關進修學校可以幫助工作坊合理購置圖書。讀書活動屬于教師工作坊教育培養活動中的核心措施。而讀書交流活動也為工作坊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分享平臺,能夠突顯出教師精神追求,能夠見證教師的專業成長。
借助視頻會議實施在線校驗,利用各種新技術和新媒體實施在線教研,借助開放性在線教研互動,促進各個參與方實現實時互動,即時分享評課和聽課,促進資源共享保存和數據沉淀分析,提高教學教研的靈活性、實效性和直觀性。
開展和名師同上課的活動,以教研主題為核心,實時同課深耕、同課優構、同課異構等研修模式,基于工作坊主持人的合理引導下,實現攜手共進,抱團成長。教師工作坊中的成員上展示課,由名師進行示范課講授,隨后由各個成員針對課程進行深度剖析以及熱烈評議。名師開展教學指導,而主持人以主題為核心實施有效的專業引導,如此能夠進一步激發名師的示范引導功能,為名師和學員之間合理搭建對話、交流平臺,促進學校和名師的同步成長。
(四)經驗成果交流展示
為了促進教師工作坊合理建設與發展,強化學科內的資源共享和學科交流,發揮出團隊精神,促進優秀教學成果和教學經驗的全面共享,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養,需要在教師工作坊內定期舉辦成果展示活動。可以促進網絡教研和線下教研方式相結合。主題活動中,坊主確定主題,將活動發布到工作室內,引導成員分工合作,在線采集優秀資源、實施視頻教研、準確記錄活動軌跡、總結經驗。工作坊成員聯系活動主題,至少需要傳輸五份優秀原創作品參與評比。成果集中展示中,通過線下集中教研方法,對成績進行總結表彰,在會上展示交流優秀教學成果[2]。
結語:綜上所述,教師工作坊除了能夠為教師帶來行動、思考、技能和知識以外,還為教師提供了有效的成長策略和專業研修方法。共享、合作的教研模式逐漸從制度約束朝著自覺行動方向不斷發展,轉化為教師內在動力。借助不同類型工作坊開展多層次教研,引導教師進行不斷反思和思考,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姒依萍,邱美秀.基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坊”課程創新與效果評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8):87-92.
[2]劉清堂,朱姣姣.基于社會網絡的教師工作坊知識共享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3):77-84.
作者簡介:
姚應紅(1976--)男,漢,籍貫常德石門,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目前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