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琳 陳漢東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成都 610059)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興國的國家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教育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文章基于對四川涼山普格縣地區兒童及其家庭進行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從家庭、社會、個體三個基本維度探究普格縣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狀況,旨在更好地研究家庭教育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得出結論并提出相關對策,促進兒童全面健康地發展[2]。
家庭教育中親情的缺失,關愛的缺失是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的重要原因。此次調查數據顯示,該地區主要有“父親角色缺失”和“父母角色缺失”兩種現象,該地區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為爺爺奶奶等隔代長輩。而父母角色的缺失會使孩子沒有家庭的歸屬感和依賴感,長期得不到穩定親子關系的呵護,孩子會形成敏感、自卑型人格。父母角色中任何一方缺失都會使孩子在性別認知、情感發展方面出現問題,甚至會導致性心理壓抑和社會交往障礙,只有兩者相結合,孩子才會形成健全人格,發展健康的社會交往技能[3]。
在此次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一種特殊的家庭監護類型——同輩群體監護,是指一群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和存在相同情況的孩子共同生活。模仿、從眾、疏離是兒童進行偏差行為時最常見的三種方式,無論是長輩還是同齡人的行為,兒童時期都極易去模仿。家庭教育缺失的兒童,更想在其他組織找到自己的地位和價值,更渴望得到重視和理解。尤其是在同齡人中,感覺自己未受到家庭重視的兒童更渴望在同輩群體中獲得認同、重視和尊重,甚至想要在群體中占主導地位。這種環境下若行為偏差成為一種主流,就會形成同輩群體效應,導致更多的兒童去模仿,進而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4]。
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部分家庭父母受文化程度低和傳統封建觀念的影響,限制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父母。一是束縛孩子天性,規定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的絕對權威型父母;二是認輕父母角色地位的重要性,覺得自己受教育程度低無力管教孩子的放養型父母;三是迫切渴望孩子成才,給孩子造成極大心理負擔和生理負擔的望子成龍型父母等。
父母無法學習到科學教養的理念和方法,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無法與孩子正確地溝通交流,誤會和矛盾的增多往往會導致孩子心理上出現問題,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和過失。
父母外出務工,通常第一時間選擇將照顧孩子的責任交給祖父。首先,祖輩的身體素質使他們無法滿足孩子除基本物質保障外更多的精神需求;其次,他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教養孩子的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出現過度溺愛、絕對權威、只重視物質投入等現象。
而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中,一方面親戚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孩子的教育力度也不好把控,會出現不敢管或管太多的情況,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親戚自身需要工作并照顧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無法付出太多的時間,更無法全面地照顧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孤獨和抑郁的情感障礙。若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不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在剛出現時未被及時糾正和引導,會導致更嚴重的行為偏差[5]。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而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保障和經濟支持。當地政府應加大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地當經濟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放緩勞動力的轉移。
當父母無法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時,應立即尋求專業社工的幫助,尤其是留守兒童和特殊困難兒童群體。社會工作者能采用小組社會工作和家庭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引導父母學習科學養育的方法,更好地教養孩子。面對需要特殊幫助的兒童,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爭取、整合社會資源的方式,為兒童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服務,保障兒童發展的需要。
良好的兒童教育是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場域,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傳遞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導家長進行科學教養。學校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老師要多與孩子談心交流,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同時,學校要提高管理意識,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并加以引導改正,加強校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有序的校園氛圍。
普格縣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多數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導致家庭教育觀念因循守舊,不能更好地適應兒童發展的需求。此次研究發現,部分家庭父母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把自己的讀書夢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求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具有極強的功利性。家庭教育觀念應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改革創新,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個性教育需求,根據孩子自身特色和發展態勢,實施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政府應與社區等相關部門合作,開展科學養育課堂,逐漸改變落后地區家庭教育的思維定勢,引導家庭教育發揮社會先導功能。
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要學習用科學的理念教養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愛和關懷。父母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出工作期間,都要不斷學習科學教養理念,改變自身保守陳舊的觀念,多與學校老師溝通聯系。外出務工的家長更要加強與孩子溝通聯系的頻率,了解孩子的生活情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積極健康成長。
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而家庭關系締造者的主導方是父母雙方,只有互敬互愛、相濡以沫的父母關系才能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為人處世、情感、挫折等方方面面都要對孩子進行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在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中形成獨立、自強、務實、善良的健全型人格。
本研究顯示,涼山普格縣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地區,家庭教育受到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因素限制,受到人口流動的影響和思想教育觀念落后的主觀因素限制,導致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是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影響,由于營養攝入不夠均衡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導致該地區兒童存在消瘦、偏黃的問題,甚至還存在一些隱形致病因素。其次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育中教養方式的不正確、家庭關系不和諧等因素,該地區兒童存在孤獨、壓抑、焦慮的情緒,甚至會出現抽煙、逃課等偏差行為。
家庭教育的缺失,阻礙了家庭教育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要平衡時間、經濟、資本、教育觀念等影響因素的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平衡投入水平,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質量,更好地進行科學養育。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時,更要把握與學校、社會的合作聯系,在政府的引導下、社區的幫扶下、學校的合作下,最大程度上發揮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優越性,緊跟社會發展的趨勢,實施科學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