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玲
(重慶市群眾藝術館 重慶 401120)
文化館(站)是由政府設立的組織、輔導、研究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全面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機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文化建設戰略目標,作為政府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文化館,肩負著全面推動群眾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本文以合川區兒童畫品牌為例,探討文化館在品牌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品牌建設的價值,以期進一步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擴大公共文化覆蓋面,最終提升國民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信。
合川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南段西北麓,這里山青水秀、歷史悠久,三江匯流,古為巴國古都。宋元合川釣魚城之戰,創世界戰爭史之奇跡。被譽為川東蠶桑之父的史學家張森楷曾在這里創辦“四川蠶桑公社”;愛國實業家、近代船王盧作孚曾在這里創辦民生公司;世界文化名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這里創辦育才學校。這里,是一塊沃土。
“合川兒童畫”就在這塊土地上孕育、誕生。它以重慶市合川區文化館為主導,依托學校,在一代又一代群文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探索、用情守護下,從萌芽、成長、逐步壯大,成為惠及青少年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文化品牌,成為參與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甚遠、最具合川特色的大型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目前,合川兒童畫已成為合川區政府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項目,成為一張名揚中外的城市名片。
“合川兒童畫”始于八十年代原合川縣文化館開辦的少兒美術培訓班。當時,在文化館的帶動影響下,城區各小學利用課余時間紛紛開辦兒童畫創作興趣小組,輔導兒童畫。1984年5月,為慶祝“六一”兒童節,由原合川縣文化館牽頭,在原合川縣文化局、縣教委的支持下,在縣文化館舉辦了“合川縣首屆少兒書畫現場賽”,城區近100名小學生參加了賽事活動。此次現場比賽,展示了合川兒童畫的創作潛力,擴大了兒童畫在學校的影響,之后,不少鎮鄉小學、幼兒園紛紛成立了兒童畫創作興趣小組,兒童畫創作蔚然成風。
自1984年舉辦首屆少兒書畫現場賽以來,合川區文化館利用平臺優勢,每年都圍繞兒童畫,有組織、有計劃地從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比賽展覽、學術交流和品牌打造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特色。
第一,發揮文化館功能及平臺優勢打造品牌特色。文化館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活動形式進行培訓輔導,兒童畫專題講座、兒童畫輔導專題培訓、兒童畫創作經驗分享、國內外兒童畫比賽、展覽與交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每兩年舉辦一次兒童畫藝術節,組織轄區內兒童畫展覽并在各學校、廣場巡展。同時,文化館美術干部還深入學校,參與學校的美術研討,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溝通、交流氛圍。
第二,館校聯合打造品牌特色。文化館與學校常年合作,每年文化館組織教師參培參訓達160余人,同時開設兒童畫輔導培訓班40多個,培訓學生達4000余人次,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文化館在有效發揮組織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欣賞作用的同時,對擴大公共文化覆蓋面,推動全民藝術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合川兒童畫”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得到了相關部門和政府的高度關注,2000年合川市政府開始命名美術特色學校,對成績突出的學校給予表彰獎勵,這一舉措有力促進了學校加強兒童畫創作隊伍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合川兒童畫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目前,合川區已成立少兒美術研究會,已有區級美術特色學校10所,重慶市少兒美術特色學校6所,全國美育百強名校1所。
第三,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品牌規模效應。多年來,合川兒童畫的發展得到了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和資金幫助,形成了規模效應,成為了合川家喻戶曉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每年“六一”前夕,文化館堅持舉辦全區性少兒書畫現場比賽,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33屆。平均每屆參賽學生達3000余人,每屆創作的兒童畫作品達5000幅以上,比賽現場也由文化館轉移到城區各小學,廣場、體育館等,比賽方式也由個體創作發展到多人合作。
“合川兒童畫”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國際、國內獲得金、銀、銅獎1860余枚,并有近200多件作品選送國外展出。2005年3月,“合川兒童畫”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展出,受到了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的一致好評。2007年,合川區被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授予“重慶農村兒童畫之鄉”稱號;2008年,合川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合川兒童畫)之鄉”稱號;2013年,在文化部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合川兒童畫進校園”榮獲項目類“群星獎”。
第四,內容立足本土,形式風格多樣。合川兒童畫,立足本土、立足農村,選材注重“生活加身邊”,家鄉風貌、鄉土特色、農村新貌、農村生產、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等,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天真的童趣,不少作品富有“鄉土”味,反映出新時代新農村的新面貌。如《粒粒皆辛苦》表現出金秋時節,農村一片繁忙的景象;《書進山村》展現山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望;《采果子》《好日子》《豐收果園》遍山的果樹,金色的果子,都散發出陣陣清香,畫面具有濃郁的泥土芬香和地方特色,謳歌了新時代下農村的喜人變化。
合川兒童畫風格多樣,其中包括版畫、色彩畫、中國畫、泥塑、粘貼、竹條穿編、兒童素描等;兒童畫所用的材質也非常豐富,其中包括宣紙、繪圖紙、馬噴紙、草紙、布料、水粉顏料、泥巴、竹條等;表現形式更是異彩紛呈,有平面、粘貼、穿編、泥塑等立體組合,同時采取了涂抹、推、刮、點等表現手法。
近幾年,合川區文化館秉承藝術塑造靈魂的育人理念,緊緊結合合川發展實際,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繪畫創作活動,對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我用畫筆畫消防”“我心中的釣魚城”“我與重慶一起飛·兒童手繪秀”等。同時,結合合川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活動,把兒童畫創作拓展到建筑圍擋、空白墻體、水泥樁等實物上。特別是在趙家渡生態公園策劃上,開展了“花漫趙家渡、綻放新創意”景觀創意比賽活動,組織孩子們美化公園內的井蓋、電箱、花盆、山墻體等,孩子們用聰明才智和五彩畫筆讓這些物體穿上了絢麗“花衣”,使這些僵硬的物品變身為充滿童趣的藝術品,也激發了孩子們愛生活、愛家鄉的熱情,提升了孩子們的審美情趣。
在文化助力精準扶貧方面,文化館積極組織美術、書法志愿者,深入貧困山區學校,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書法、美術培訓,引導孩子們從生活的點滴中發現美,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家鄉的美景、變化,內化于心,用藝術影響孩子,用文化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發揮文化館在文化助力脫貧攻堅中的扶智扶志作用。
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合川兒童畫的小作者、老師們,以筆為馬馳援抗疫前線,將抗擊疫情中的感人場景、動容故事化為美術作品,謳歌時代英雄,致敬逆行者,以藝術的力量溫暖人心。在這次抗疫主題創作中,共征集兒童畫作品1200余件,這些作品從孩子的視角,生動再現了抗疫瞬間,展示了孩子們內心的波瀾。文化館還利用線上網絡平臺,組織多期抗疫主題展,2020年五一期間,組織近300件作品同時在重慶市美術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進行專場展覽。
成績的背后是群文工作者的艱辛付出。如何讓得來不易的“合川兒童畫”品牌持續惠及更多青少年?如何讓“合川兒童畫”品牌與時俱進走向高質量發展?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兒童畫進校園。文化館要利用平臺優勢,全面深入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擴大公共文化覆蓋面,讓合川兒童畫惠及更多青少年。要堅持館校合作,與教委密切配合,緊緊依托學校,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合川兒童畫持續發展的獎勵制度、辦法,持續打造美術特色學校,兒童畫創作基地,讓各校各具特色,讓兒童畫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堅持作品育人,在兒童畫培訓、創作過程中,培養兒童、青少年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牢牢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成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有擔當的中國公民。培養一流的兒童畫輔導教師隊伍和兒童畫創作隊伍,穩定兒童畫的培育和創作力量。
二是文化館要多方整合資源。首先要努力爭取政府的高度重視,爭取專項資金加大投入;其次是與學校、美術館、少兒美術研究會、美協形成合力,共同開展有影響力的活動,讓合川兒童畫服務社會,助力合川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堅持開展現場比賽或其他特色比賽;再次是要物化成果,如理論研究論文集、兒童畫冊集、主題畫冊集、收藏等。
三是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文化館要主動作為,與旅游融合,研發制作一些文創產品,如裝飾品、壁飾品、禮品畫、畫冊、掛歷、臺歷等兒童畫產品,打造兒童畫文化產業,定期舉辦兒童畫拍賣會,在旅游景區和工藝品店增設兒童畫專賣點,加快合川兒童畫產業發展,將特色文化轉化為特色產業,并作為合川區對外宣傳的政務禮品之一。
“盡精微而致廣大”,合川兒童畫風風雨雨幾十年,逐漸沉淀為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我們群文工作者要繼續滿懷工作責任感與使命感,細心守護和傳承特色品牌,在常態化開展工作的前提下,有突破、有亮點,激發創作精品力作,用藝術精品引領風尚,用愛心培育人才,用藝術影響人生,用智慧拓展工作,漫漫前路,不斷求索,讓合川兒童畫藝術之花年年花開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