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潔
(中共張家港市委黨校 江蘇蘇州 215600)
所謂城市生態化,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協調統一的一種穩定有序的演進過程。這種生態化并不單單是環境學或生物學上的含義,而是一種結合了社會學和管理學的整體概念。所謂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統一強調的是,在這個整體的系統中,人和自然是要共同演進,共同發展,共榮共生。無論我們的科學技術如何發展,城市規模如何擴大,人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任何一個城市中,如果只發展經濟而不注重城市環境的建設,也無法吸引更多的商業投資和人才入駐。可以說,環境的良好保持是維護城市中人們思想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基礎。在一個環境良好的城市中,人們會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同時,生活質量,人口素質,以及健康水平經濟發展方式,都會與之相適應地共同發展,形成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城市生態化的路線提出意味著一場破舊立新的社會變革,這不僅涉及我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觀念,我們的生活方式政策法規也要有根本性的改變。
而所謂的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社會和諧、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系統良好循環的人類居住環境。在這一種有機的系統中,自然界城市和人會成為一個共榮共生的整體,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結構。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生態城市是一種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的場所,而生態城市這種概念的提出,本身也意味著生態城市本身是有著自我價值取向的。只有在人和社會的關系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生態城市才可能出現。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集約內涵式的,摒棄了過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方式更有利于保護自然價值,創造社會整體的文化價值,建立起生態化的產業體系,實現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雙重發展。更具體地說,在這樣的城市中,太陽能、水電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將成為主要的功能形式,而智力資源則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點[1]。
城市生態化和生態城市都是比較宏觀的目標,想要實現這兩個概念,必須建立積極的引導政策,從宏觀上使一個城市和一個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及每一個崗位和每一個人都遵循這樣的政策引導來行動。
這樣的政策引導并不是空談,必須落在實際上,有具體的執行方式。事實上,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確實有很多值得借鑒的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策略。比如,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里德斯特在1990年就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并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出了10項計劃。分別是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存空間、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環境、調整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加強舊城和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建立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取消汽車補貼政策、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等。
我國的生態城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建設經驗,需要結合自身國情尋求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張家港在經濟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因此,我們應該以生態城市的過渡階段為參考標準。首先要強調逐步調整改造社會的經濟組織結構,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同時要加強重構和生態恢復,增強城市的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讓城市居民能更加自覺地參與生態化建設。
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是建設生態城市和實現城市生態化的經濟基礎。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城市居民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保障,才能逐漸建立起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張家港市于2019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三,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經濟建設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在之后的工作中要繼續發揚這種成果。
首先,要繼續加強完善城市中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城市居民能更有尊嚴地在城市中生活。
其次,要完善城市中的公共服務系統,讓每一個城市居民都能在城市生活中享受到更多便利,體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最后,要完善城市中的生活空間。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有足夠的空間,無論是居住、娛樂、工作、交通,各方面都需要空間上的滿足。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城市建設,使城市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城市中的產業系統與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相吻合。上文提到,城市生態化和生態城市的建設必然要發展以科技和信息為主導的產業類型。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節能減排和資源的高效化利用,是我們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道路,如蘇州大市這樣的地區在經濟建設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逐步完成工業化的轉型,因此可以引入更多新型產業作為經濟的動力。但在其他地區,工業化發展的程度及社會產業結構的構成是各有特征的。因此,各地需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現有產業類型進行現有基礎上的升級,在保障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優化當地產業結構。
城市生態化建設需要走過一個過程。張家港地區無論在社會經濟發展還是在城市基礎建設等方面,都已經走過了初期的起步階段。逐漸向著中期的建設階段靠攏。但要注意的是,城市建設并不完全是整齊劃一的。在細節分布上,有些城市區域還處于初期起步階段,這時就要大力宣傳倡導生態理念,喚起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視,并建立行動規劃建設示范工程,加強對生態能力的改造。而對于城市主體已經進入中期建設階段的區域來說,最重要的是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城市的共生能力,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在未來進入成熟期以后,需要讓城市處于一種動態的過程。生態城市并不是一種靜止的理想狀態,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通過各種技術和行政的引導,實現城市發展的動態平衡。在這種狀態下,城市的自我組織能力,自我協調能力都會不斷增強。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有這種過程的意識,在不同階段要注重在過程中應該實行的政策,從而提高生態城市建設的能力[2]。
生態城市建設需要有物質上的強大保障,同時要注重精神上的文化建設。生態保護意識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同時,人們精神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人們對生態的共情能力。因此,在城市生態化建設中需要注重精神物質之間的關系,只有平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城市才會和諧、文明發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都已經蓬勃展開。可以說,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和建設生態城市是未來必須實現的目標。面向新的時代,張家港市已經走出了生態化建設的第一步,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將繼續注重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搭建,逐漸引導整個社會形成生態共生的意識,自覺參與生態化建設,從而真正實現生態城市的動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