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妍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與智能學院 吉林吉林 132013)
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壯大實體經濟,保證高質量發展,需要數量充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同時,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是推動我國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這類人才主要源于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著力培養大批滿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責任與擔當,因此,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是我國提升人力資源數量、質量,改善人力資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職業教育肩負著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多樣化、個性化的培養等重要職能,是為實現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提供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來源。高職院校百萬擴招是國家賦予現代職業教育的新使命、新目標、新挑戰,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任務,面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基礎、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生活環境的學員,如何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將之培養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新的問題。
法國成人教育學家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思想。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終身教育的概念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今后,整個一生都是學習的時間,而每一類知識都能影響和豐富其他知識”。該報告的發表,被認為是成人教育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也引導著承認終身教育的理念向主流教育的方向發展。終身教育思想給全球教育帶來了深刻變革,人們受教育的時間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時期、受教育的空間也不局限于學校,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將教育延伸至終身、讓成年人能夠隨時隨地吸收、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美國的高等教育主張終身化,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則是教育終身化的組成部分。高等院校、社區學院、免費使用的公共圖書館等機構全部面向社會,實行開放式學習、為需要獲取知識、技能的成人創造各種學習的機會。多樣的辦學機構充分體現了美國成人教育的多元化。
為保障終身教育的順利實施,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采取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其發展,如設立了《終身學習振興法》。其他國家的終身教育具有發展定位生活化、學習需求實質化、組織方式彈性化、發展目標合作化、活動范圍國際化、實踐主體團體化、實現方式制度化、保障實施法制化等特點。
高職院校如何為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基礎、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生活環境的學員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學服務成為當下高職院校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以往,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職高、中專等,絕大多數學生對知識有較強的渴求,有較好的學習習慣,能完成從高中生、職高生、中專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過程,能夠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獲取職業技能,最終成功就業。擴招的生源來自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群體,旨在通過終身教育,使其得到素質的提升,獲取專業技能,適應未來崗位需求。生源來源、文化基礎、學習習慣、年齡層次等因素都不盡相同,因此需要通過差異化的培養方式完成既定的培養目標。
退伍軍人具備嚴于律己、團結協助、堅持原則、不怕流汗、不畏流血等多種優良品質,多年紀律嚴明的部隊生活練就了退伍軍人過硬的身體素質及政治素養。雖然部隊也在為現役軍人提供職業技能的訓練,但畢竟品類、專業程度都比較受限,跟專門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高職院校在為退伍軍人提供教育服務的過程中,需針對生源特點開展教學。調查表明:中低學歷者是退伍軍人生源中的主力,面對文化基礎較薄弱的問題,教師應進一步細化講授過程,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在講授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如靜力學方程、連續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等內容時,加入學員比較感興趣的生活小常識、簡單的物理小實驗等內容,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
為解決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各地政府通過社區街道等組織,開發社區服務業、家庭工業和工藝作坊等小型制作業等社會化服務,使其獲得基本的收入和社會保障。但這種勞動形式無法建立或暫時沒有條件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具有不確定性。高職院校的再教育可以為下崗工人提供技能培訓、獲取職業技能的學習機會,為下崗工人今后獲取穩定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文獻調查表明,下崗工人普遍具有“低學歷、低技能、動手能力差”等特點。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針對此特點,弱化理論講解,強調實操訓練,通過易操作的實踐使其擺脫畏手畏腳、瞻前顧后的心理,從而達到強化其動手能力的目的。
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使新一代農民工文化基礎上了一個新臺階。統計表明,目前,我國農民工中小學教育程度的只有總數的七分之一左右,初中教育程度和高中教育程度各占總數的五分之二。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歷以中小學教育程度為主的局面正在逐年改變,受高中教育的人員的比重在逐漸增大。這些人員離開學校多年,但仍具備較好的文化基礎。大多數農民工在社會中工作多年,迫于生活壓力自主報考,年齡和閱歷使其心智較在校學生成熟,具有更明確的學習主動性和目的性,對未來也有較好的規劃。中國農民曾處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小農意識”是根植在頭腦中的固有意識形態,農民工雖脫離原生環境、打工多年,但成長環境、家庭影響依然存在。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應從團隊意識、協作精神等方面進行著重培養[1]。
結合學生特點,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生源層次的不同,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實施教學。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員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擴招學員中既有退伍軍人,又有農民工,其中不乏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員。設置教學內容時,不光要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更要以課堂為載體,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匠人精神”等人文元素,先立德,再樹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授課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能使德育教育、人文素養等元素自然地、“潤物細無聲”地融合在獲取職業技能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工細作”“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及人文素質。
信息化建設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將課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從而打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和束縛,為學生創造更為優越的學習條件。信息化教學能在教學過程中給教師和學生提供海量的課外資源,甚至全球共享,隨時隨地交流和探討學習或教學經驗,并且,教師和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篩選,獲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資源[2]。
“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建立班群,發布學習任務、課程資源。將行業、企業最新標準、最新技術等信息及時整合更新,讓學員了解行業動態,開拓學員專業視野。其次,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從事提升自我的積極活動,培養學員良好的上網習慣。通過布置書本以外的課業任務并督促學員完成,引導學生網絡查詢,提高學員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及對文字等編輯、整理的能力。
在教學中,設置多種考核方式,如考勤、課上提問、課后練習、撰寫報告、在信息化平臺上觀看專題講座、過程考核等,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細化考評標準。如在液壓泵的拆裝過程中,融入車間管理中的“5S”標準,拆裝使用的工具、量具的擺放,使用后操作臺的清潔、整理均納入考核范圍,潛移默化中培養學員的標準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設置多級考核項目,教師引導,并根據學員的不同層次為其選擇不同難度等級的任務。只有正確合理地選擇任務,才能更真實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過于簡單,一蹴而就,對學生來說缺乏挑戰性,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盲目自信、輕視學科學習;任務難度過大,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挫敗感,難免失去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合作,集思廣益,同心協力,結合每位成員的優勢,自由發揮,最后通過成員匯報的方式,展現成果。這樣既能培養學員共同學習、相互協作的精神,又能培養學員的表達能力,一舉數得。
生源的變化,對高職院校的教學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的業務開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教師除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更要在人文、傳統文化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圓滿完成時代賦予的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