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翠 魏 麗
(1.重慶鐵路運輸技師學院 重慶 400037;2.酉陽縣展覽管理中心 重慶 409800)
文藝學以文學現象為研究對象,其所構建的理論不僅會對作家、讀者產生影響,且理論本身也展示著文藝學家自己的精神境界。它其中一個任務是研究如何通過文藝作品培養青少年的文藝興趣和欣賞、創作能力,提高青少年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是職業學校開設的一門基礎課,也需要學生心靈的自由參與,需要學生思想的大膽碰撞。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可以給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提出一些更為有益的思考與啟發。
從文藝學的學理出發看一篇文學作品,作品內容不僅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作品本身也是作者文學境界和人格境界的一種文字展示,這對語文教學有什么樣的啟示呢?尤其是對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有什么樣的啟示呢?我認為,這可以讓語文教師轉變一般教學觀念,注重引導學生發現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人格價值,注重課堂的“內”與“外”,用情理幫助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實踐,建立以“立人”為中心的語文教育。
比如,教學《故都的秋》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讓學生回憶家鄉的味道,尤其引導學生對家鄉秋的懷念,學生思緒飛到兒時,自然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注入的濃濃的鄉情,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作品的重建,也實現了對作品的審美化,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情趣,更提升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所以,教師教學時一定要重視“課堂”教育的延伸,要以室內課堂教學為中心,把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并進一步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
文藝學人文價值論是關于作家、讀者人格(包括藝術人格)審美化的理論。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語文教學的育人特性也是通過審美加以體現的。教材中的一部分作品能引起非常強烈的心靈震撼,當審美主題的內心用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去關照文本時,我們的內心就會充盈一種精神力量。為避“紙上談兵”之嫌,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比如,《不凋零的月季花》,在故事的開始用平和的語調敘述了一位老教師修剪月季花,然后用倒敘的手法介紹了這些月季花的由來,每一盆月季花都是教師愛心的體現。讀者看到這,情感由敬佩轉移到疑惑。按照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我們疑惑的是這么好的一個教師,怎么就沒有學生陪她過節呢?在文本流暢的敘述中,我們的審美類型也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審美疑惑。文章后半部分才展現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喜愛,把教師這種愛崗敬業、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完美呈現出來了。通過這種期待理論,讓學生對教師的形象認識更為深刻,也進一步深刻理解到這種美是那么難能可貴,從而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喜愛和敬佩之情。
文藝學人文價值論有著系統的可供借鑒的理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質。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我在教學時沒有單純地以“愛慕虛榮”的帽子來批判主人公,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語句進行具體的闡釋,也可自由反駁。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對主人公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反過來充實了我的知識。我覺得這樣一種實踐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這就啟示我們,語文課程的學習不應簡單地歸結于填鴨式教學,也要多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結合實際,又要結合優秀的理論知識,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學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