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英
(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實驗學校 浙江杭州 310008)
“泛在學習”就是指每時每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的科技工具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學習[1]。八年級科學“泛在學習”第4章“植物與土壤”,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孩子看完微課,直奔刷題,有些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停課不停學,是要求孩子用知識與行為,了解自然,敬畏自然。八下第4章“植物與土壤”正好是培養學生熱愛土地,感受生命的內容。蕾切爾·卡森說過:“對于自然世界,讓兒童去學習知識遠沒有讓他去體驗重要[2]。”筆者愿意陪著孩子們一起體驗,啟發孩子們去思考人與自然,人與植物的關系,敬畏自然與生命,幫助學生理解何為社會責任感。蕾切爾·卡森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2]。”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居家實驗正好也是“泛在學習”課程的一種補充。居家實驗的目標是:足不出戶,家庭實驗;重在體驗,幫助理解。以下是三個居家實驗案例,都是在學習新課前指導學生動手體驗,學生在網絡學習之余站起來、動起來。
居家實驗一:一起玩“無性生殖”,這是開啟第4章“植物與土壤”的第一課,通過土豆種植,不僅讓學生回憶七年級無性生殖的內容,更讓學生去親密接觸土壤,培養學生熱愛土地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力量。
同學們,你知道孕育萬物的母親是誰嗎?答案:土壤。面對這位偉大的大地母親,你對她又有多少了解呢?特殊時期,你可能不能腳踏實地親密接觸土壤,我們可以在小陽臺上用花盆種植。七年級學習無性生殖,可以種植土豆和扦插(無性生殖)蕃薯藤。特殊時期雖然足不出戶,但我們可以在陽臺上的花盆里埋下一顆發芽的土豆。我們一起期待收獲的季節!將觀察內容記錄在初中科學家庭實驗記載表中,期待每周一次的成果分享。
學生通過種植,了解了植物和土壤的關系。同學們通過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記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習慣,激發了學生種植植物的熱情,提升了學生堅持的學習品質。
居家實驗二:一起做“腌蘿卜”。第3節“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新課中發現很多同學對細胞的失水和吸水搞不明白,對于課本上植物失水的實驗,同學們可以利用胡蘿卜或者白蘿卜做實驗。同學們要合理設置對照組,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可拍照,可畫簡筆畫,并記錄在家庭實驗記載表上。
居家實驗三:一起找植物散失水分的“門戶”。這個實驗只要參考教科書活動,同學們只要選擇生長旺盛的植物,一次性透明保鮮袋把幾片葉片包扎起來,做到“不要透氣”,“澆水后陽光照射”,光照幾小時,透明塑料袋里能觀察到水珠的產生,這就說明葉片確實有水汽散發出來——證明蒸騰作用的存在。教科書中探究實驗“葉片哪一面氣孔數量多”,驗證氣孔的分布情況。教科書上選擇蠶豆葉,把兩片葉片分別正面和背面朝上,放入60℃左右的熱水中,很快就能發現葉片背面形成更多的氣泡,說明葉片背面氣孔多。這一實驗還說明,氣孔是葉片排出氣體的門戶。
傳統的科學實驗一般都在課堂中完成,在疫情居家學習的特殊情況下,以家庭為實驗基地,讓學生合理利用居家學習時間,指導學生各自在家中開展科學實驗。居家實驗由于其活動時間與地點的特殊性,因此,它具有特殊的價值優勢。
上城區科學“泛在學習”網上課程的實驗視頻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網上學習大多是“講實驗”代替“做實驗”,“刷題”代替“實驗”,在這樣的教育下,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等逐漸退化,高分低能的學生隨處可見[3]。再加上現在的一部分學生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學生習慣學完微課,埋頭刷題,成了刷題的“機器”。居家實驗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居家實驗的最大優勢在于不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居家學習在時間上有充足的保證,科學探究可以持續觀察,探究會更加充分深入,實驗效果會更好。學生可以邊上網課,課余時間觀察實驗現象,學生一定會獲得更多發現。例如,居家實驗一起做“腌蘿卜”過程中發現:1.剛放入濃鹽水中的胡蘿卜片是漂浮的,放入清水中的胡蘿卜片是沉底的。2.經過大約三小時,浸泡在濃鹽水中的蘿卜片體積縮小,變得柔軟。浸泡在清水中的蘿卜片依然硬挺。3.經過大約三小時后,濃鹽水中的蘿卜片也沉底了。居家實驗可以利用學生閑散瑣碎的時間,學生居家除了對著電腦網絡學習,對著作業刷題,筆者希望能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
居家實驗的選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簡易物品,比如家庭實驗一起找植物散失水分的“門戶”,身邊隨處可得的實驗器材,如塑料袋、葉片等,學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心理自由、活動自由,有助于學生探究主體性的發揮。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做實驗,學生的心理更加自由放松,實驗興趣更加濃厚,進行探究活動時變得積極主動。學生通過居家實驗,學會了從生活中找實驗器材,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知識。
“停課不停學”讓學生的學習方式顛覆了日常,家長無力取代學校老師在教學方面的作用,但是在居家實驗中,家長可以幫助學生一起完成實驗。筆者發現,居家實驗在改善親子關系方面可以發揮橋梁的作用。比如,家長買菜時可以給孩子準備必要實驗用蔬菜,跟孩子講講種植的趣事等。班級中的董媽媽,過一段時間就把種植的土豆照片及種植記錄發給筆者,居家實驗激發了親子之間的親情,也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居家實驗中遇到困難時,可以求助家長,父母的參與使親子關系更和諧。
居家實驗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居家實驗時,要遵守如下原則,以確保居家實驗的有效開展[4]。
筆者在設計居家實驗時,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居家實驗由于實驗場地在家里,學生不在教師的視野下,教師無法有效控制學生實驗中的意外。因此,在設計居家實驗時,應充分考慮實驗的安全性,學生實驗前,教師要先做好實驗培訓,予以安全提示和方法指導。筆者提前告知家長,邀請家長在家中與學生共同完成。
科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根植生活是居家實驗的本色。通過居家實驗,聯系學生和家長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實驗興趣,調動學生和家長的生活經驗,提高實驗探究效果。筆者從生活中挖掘實驗資源,選取實驗主題。比如,一起玩“無性生殖”中的種植土豆,細胞吸水和失水等。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實驗對學生來說具有神秘感,這種神秘感和不確定性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自然科學家鮑波爾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科學實驗是有目的的探究,居家實驗要做到趣思合一,融科學問題于居家實驗之中,讓學生在快樂的實驗過程中,帶著問題去實驗,邊實驗邊觀察邊思考,學會從實驗現象中得到科學結論。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這正是居家實驗的目標:足不出戶,家庭實驗;重在體驗,幫助理解。居家實驗不僅是特殊時期“泛在學習”的一種補充,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也可以設計居家實驗,要求學生不拘泥于書本,不墨守成規,不迷信權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其獨立思考,大膽實踐,積極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做一個理性的、負責任的、有思辨能力的人。總之,居家實驗不僅能增加體驗,幫助理解,還能促進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知識結構。在平時多教學中,教師應繼續帶領學生開發各種居家實驗,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體驗、去行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