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理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小學教育階段的數學素養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只有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才能對這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這對學生以后的發展與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當前,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并沒有正確認識到核心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很難符合當前學生的實際需求,更無法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基于此,轉變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注重實踐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實踐表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巧妙設置相關任務,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氛圍下,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使教師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薄弱點,以此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比如,教學“分、時、秒”時,這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時間單位的換算,但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這樣的抽象內容對他們來說,學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對此,教師不妨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去操場上進行五分鐘的慢跑或步行五分鐘,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時間的概念,不但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不但需要傳授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以此提升教學質量。鑒于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完全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模式為學生建立相關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走進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2]。比如,教學“抽對稱圖形”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節知識,并正確識別復雜的軸對稱圖形和確定軸對稱,我們可以為學生構建相關的學習情境,并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如在課堂中,我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呈現了一些軸對稱圖形,在視頻中將一個長方體沿著一條線對折,當兩側都能重合時,說明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而中間的折痕也就是對稱軸。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也可以自己嘗試,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每個長方體有多少條對稱軸,可以組成幾個對稱軸圖形,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探究,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兩條對稱軸,而正方體有四條,圓的對稱軸是無數條等。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能突出教學內容,還能夠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以此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空間想象能力。
生生之間的合作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以此充分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以此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我們就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這樣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比如,教學“條形統計圖”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要求繪制出條形統計圖,我在實際教學時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并為他們分配合作任務,如將二十個人分成四個小組進行踢毽子活動,這四個小組踢毽子的總數各不相同,那怎樣才能利用條形圖表述小組踢毽子的數量呢?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交流,并通過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但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還能學會利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并對比,以此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3]。
總之,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并不僅是某一部分知識,更是一種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對此,在新時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正確認識到數學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并在傳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