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潔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課程設計的目的是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學生做相應的自主練習,并消化課堂所講解內容。與過去的教學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更注重科學性、高效性和人文性。然而,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之下,改革后的教學理念不足以支撐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因此,在真正的構建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如課堂散亂、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等。在面對這些現象時,教師要深究其背后的原因,通過把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構建初中科學課堂,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人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由于受到環境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實踐時,當發現本班出現后差生時,教師要根據現象探究本質。把心理學原理中的知、情、意等方面運用到初中科學課堂的構建中,以有效解決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素質教育滯后的問題[1]。
例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地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興趣愛好。比如,有的學生擅長動手,有的學生擅長邏輯推理。因此,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地球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分層理念,將教學內容分成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學習內容可以貫徹到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掌握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讓擅長繪畫的學生進行板報設計。教師在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表揚學生的板報設計得非常完美,或者每天上課前引導學生在心里默念,“我一定行,一定可以”,以此落實心理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育改革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受到了教師的重視,所以,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以生為本與心理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通過和學生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來了解學生現在的心理狀態,從而進一步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
在初中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初中這一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相對叛逆的時期,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把學生渴望獨立、渴望自由的心理轉變為有利于學習的積極心態。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將學生分成人數均等的小組,以小組形式開展教學。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當中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2]。
例如,教學“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轉變以往的教學形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和翻轉課堂打造有趣的課堂環境。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要為每個小組布置相應的內容,比如,讓a小組探究“生物體結構具體包括什么”,讓b小組探究“生物體中的每一具體結構在生物體中的作用”。然后教師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接著,教師和學生進行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小主人。教師在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變化,當學生出現焦慮、沉悶的狀態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此外,教師還可以成立心理疏導小組,這樣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將心理學教育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已成為日后教學的趨勢。因此,在這一大環境之下,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理念,創新自己的教學形式,用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教學中出現的每一次弊端和問題。此外,教師還要深刻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既要看到事情發展的前途光明,又要看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和挑戰,做好相應準備,面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每一次弊端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