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雪
(遼寧省大連莊河市第五高級中學 遼寧大連 116400)
課程改革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和理念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繼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提升小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地理中的很多知識都比較抽象,尤其是氣象知識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通過教具演示或板書的方式進行講解,但這樣的教學方式對缺少空間思維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動態展示平面圖像,這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學習有關地球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視頻,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地球的自轉,以及從太空的角度觀察晝夜的更替等現象,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的運動軌跡,這樣在學習太陽公轉的知識時就更加容易。
高中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祖國,讓學生明白熱愛祖國,不僅是精神層面,更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有關祖國秀美山川的形成原因,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的美麗,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仿佛置身其間,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如學習河流地貌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黃河入海口和崇明島的視頻,對學生進行提問:長江和黃河的地貌有何區別,是哪種作用導致的?讓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不斷地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然后教師再播放這兩種地貌形成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地貌進行分析。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可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
高中地理知識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包含了很多理論性知識,如果僅是抽象地講解,學生可能難以產生直觀的認識,進而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甚至產生厭學心理。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1]。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可以圖文并茂地將地理知識展現出來,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形象化,再配以相應的背景音樂,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學習地殼運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唐山地震為切入點,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入地殼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動畫,在動畫開始時,巖層是水平的,然后隨著力的作用,巖層開始發生變形,形成向斜和背斜。動畫模擬演示可以將地殼運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更容易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然后,教師可將唐山大地震、玉樹地震時,國家抗震救災的投入、地震地區的建設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發展的成就,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活的家園,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家園、保護地球的責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學生勇于承擔責任,投入到環境建設中[2]。例如,學習環境問題的相關案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福島核電站泄漏導致環境惡化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惡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環境改善方面的視頻,如塞罕壩森林的建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先為學生播放塞罕壩在人類植樹之前的樣子,再為學生播放植樹之后現在的景象,借此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與地理知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在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