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燕
(重慶市永川區紅河小學 重慶 402160)
在過去的教學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都是傳統的方式,也更多地依托于教材上的知識點,有些時候課后作業的內容來源課后練習題,有些時候課后作業源于試卷,學生翻來覆去完成的知識多而重復,甚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符,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熱情越來越低,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這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科學有效的探究性作業可以激活學生完成作業的動機,讓學生對小學數學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
受過去教育思想、升學率及教師獎勵制度等影響,學生考試分數成為教學重點,也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因此,受客觀條件的影響,一些教師仍然將“題海戰術”作為練習的主要方式,他們認為只要學生見識到足夠多的數學習題,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等就會得到提升,對數學知識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對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這就造成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設置了太多“治標不治本”的數學題,導致學生完成度不高,學習興趣也不高,抄襲作業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甚至有學生對課后作業產生畏難情緒,教師的工作難度也越來越大[3]。數學是非常考驗學生邏輯思維的,但過去的數學作業缺乏探究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而開展探究性作業,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作業一般情況下都是教材后的鞏固練習、導學案或數學學科練習冊,然后運用所學的概念、運算法則及公式等解決練習中遇見的問題,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當天知識的記憶,讓他們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但這些單一的課后作業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不足,難以發揮出作業的重要作用。小學生的思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過去的課后作業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但容易禁錮他們的思維,與核心素養觀念不符,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存在差異,如果在布置課后作業環節,還是籠統地要大家完成一致的作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覺得作業過于簡單,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就可以完成,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就會出現完成不了的現象,學生能力一般的學生會花費大量時間思考。同時,抄襲作業的現象也會隨之而來,或者是找各種理由不完成作業,花費了不少時間卻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開展探究性作業時教師進行有效引導,可以讓學生發現數學也是有趣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在課后作業中要以小學生為出發點,重視課后作業的實踐性,進而體現其探究性。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花費時間去思考的探究性作業,然后經過自己的探究解決作業中遇見的問題,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做好記錄,然后教師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開展“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探究性作業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若干個相同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用相同數量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并記錄下這些長方形的長和寬,計算出面積和周長。這樣,學生既能回顧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周長公式,也能提高計算能力,為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關系打下基礎。經過自己動手制作,再根據公式進行計算,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作業練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教師也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關系,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過去,教師布置課后練習題,然后針對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問題進行講解的方式,學生興趣不高,作業完成度也不高,遇見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靠自己是完全不夠的,也會浪費時間。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合作的方式,通過探究完成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及思維能力等,對學生科學合理地分組,一個學習小組中既有學習好的、學習一般的也有學習較差的,實現同學間的帶動和監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也可以避免學生礙于自己的面子在作業中遇見問題不敢詢問教師,同時可以增進學生間的交流,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布置“1億有多大”的探究作業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提出問題:你能想象1億有多大嗎?小組討論:1.選什么來研究呢?有的說1億張紙有多高,有的說1億粒大米有多重……2.怎么計算呢?在小組交流中學生積極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討論中思考,學生在合作中探究數學,同時體驗到了億這個單位非常大,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得到提升,取得了高效的教學效果。
學生熱愛學習和會學習是兩個概念,熱愛學習的學生會仔細認真地對待每一道數學練習題,會學習的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會對知識間的聯系進行對比,發現知識間的規律,然后高效解決問題,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提升。
在開展探究性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布置如下練習題:1.在一個長是15厘米、寬是6厘米的長方形中剪去其中最大的一個正方形,求剩余圖形的面積。2.在一個長是20厘米,寬是8厘米的長方形中剪去其中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余圖形的面積。對于這兩個問題,有的學生運用畫圖的形式進行解答,將這些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形,非常輕松地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得出準確答案不是做題的主要目的,而是學生探究出運用怎樣的方法才是最簡單直觀、最準確有效的。開展探究性數學作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探究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他們的記憶,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開展,對小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非常重要。教師可以突破過去重復、量大的作業形式,激活學生完成作業的動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數學作業,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使他們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得到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