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瑜
(浙江農林大學附屬小學 浙江杭州 311300)
思維導圖式板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文字、簡筆畫、表格及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式等,輔助提高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行為。一個新穎的板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記憶效果。
板書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高度概述與聚集,是教案的濃縮再現,更是對教材深度與廣度的挖掘。學生可以在板書的指引下觀察、思考、分析、理解和內化教學內容。板書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其認知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是不容也不能忽視的[1]。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難發現中,許多文本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活動。在板書中,教師可以緊扣主題,以中心主題為基點向四周輻射,發散。這種類型的板書在突顯主題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更好地理解文本含義。教師可根據文本需要,理清文本的諸多關系,如順序關系,層次關系,從而進一步設計思維導圖式板書,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最終靈活運用語言[2]。
例如,在正式進入語篇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讀文本,并找出文本的中心點和關鍵詞,教師板書寫主題。順著思維導圖思路,再逐漸補充細節分支,呈現整個文本結構,這種呈現方式學生常常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PEP五年級下Unit 3“Part B Let’s learn”教學環節,對于不同節日及節日時間和活動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按照之前總結的經驗,帶著問題找到關鍵詞“holiday”。再讀文本,并找出相應的細節性信息,如Mid-Autumn這一節日的日期為每年的9月或10月,節日當天人們會吃的傳統節日食物是月餅(moon cake),有全家團聚的節日習俗。教師引導學生把紛繁復雜的各個節日及其日期、活動形成塊狀,用線條、圓圈等可視化圖形表示在黑板上。思維導圖鮮明的線條色彩,突顯的結構,能讓文本結構醒目呈現,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筆者在教學和觀摩中發現,不少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機械記憶、詞匯量少的情形。學生單純記憶或背誦單詞及句子,詞語之間聯系不夠。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只能記住文本內容,無法進一步拓展使用,更無法用于真實交際。長此以往,將有礙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筆者發現,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特別是在做根據話題寫話的練習時,部分學生往往沒有任何可用的表達方式。較大一部分學生不能根據一個主題作出合理的表達。學生頭腦中只有零碎的記憶,導致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感到無所適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十分欠缺。
筆者在課堂上嘗試用思維導圖對季節話題進行發散描述,使學生將季節話題的知識點化零為整,拓展知識。筆者嘗試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描述不同季節,并進一步發散至各個季節的氣候和活動,并說一說各個季節的活動。在之后的拓展環節,學生能就該話題作出描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學效果有所提升,學生理解、對話、寫話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所提升。
有了知識網絡的幫助,英語知識就不再是零碎的、片面的、生硬的、毫無聯系的。在板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使其靈活運用所學英語知識。思維導圖式板書不同于傳統教育中的“線性思維”。從概念上講,思維導圖遵循的是網狀結構,可以將教師的思考過程和思考結果顯現出來。這個思考過程,正是學生需要的概括、激活、使用知識的關鍵,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從中心話題出發,鼓勵學生拓寬思維空間,多維度、多角度地展開聯想以產生更多的觀點,幫助學生對英語知識加以理解,再將這些知識點進行串聯,以形成有組織有層次的知識網絡式板書。這種網絡式板書,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3]。
良好的情感態度是英語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沒有思維含量的課堂,很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滿足感和喜悅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2011版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英語教學過程應該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教師不能一味地進行機械枯燥的操練。思維導圖式板書可通過一個知識點鼓勵學生拓寬思維,多方向、多角度展開聯想,產生更多觀點,可幫助學生理解英語知識,思維能力在深度及廣度上也將得到很大提升。
思維導圖式板書利用形象的圖片、多彩的顏色、變換的線條,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左右腦共同思維和記憶,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帶有思維含量的小學英語課堂,可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
筆者認為,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筆者從多次的課堂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思維導圖式板書設計的重要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融入思維導圖式板書設計,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這種設計在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的同時,能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思維導圖式板書設計可以突顯教學主線索并梳理框架結構,多媒體呈現具體內容,同步展示和講解,能促進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構建知識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