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茂春
(潮州市粵潮節能技術咨詢服務中心 廣東 潮州 521031)
潮州是國內陶瓷生產和產品出口的重要產區。產區的陶瓷生產企業超過2 000家,其中日用類陶瓷的生產企業超過1 000家。潮州陶瓷已形成產業集群,成為潮州市的最大支柱產業。潮州陶瓷產區的規模、產量、銷量(包括外銷量)在行業中及國內外市場上均具有影響力,其發展道路獨具特色。
潮州陶瓷產區包含了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湘橋區的多個生產基地,產品主要有日用類陶瓷、衛生陶瓷、特種陶瓷(也稱為精細陶瓷)。日用類陶瓷包括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日用陶瓷包括餐具、水具、烹調器皿等;藝術陶瓷包括雕塑、器皿、文化等3類,包括雕塑件、花瓶、花盆、彩繪畫板、宗教、體育文化有關陶瓷器;衛生陶瓷主要有馬桶、洗臉盆等衛生間配套器件;特種陶瓷主要有電子陶瓷(如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日用和藝術玻璃陶瓷(如潮州三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健誠高科玻璃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特種陶瓷也稱為精細陶瓷,其用料和生產工藝與日用類陶瓷和衛生陶瓷有較大差別。在特種陶瓷中,也有部分產品(如日用玻璃陶瓷)的用途與日用陶瓷相近,但因其用料和生產工藝的特殊性,通常被歸類為特種陶瓷。
日用類陶瓷在潮州陶瓷中占最大比例,也是當地傳承、創新和持續發展的門類,對衛生陶瓷和特種陶瓷的起步和發展也產生影響和促進。潮州的日用類陶瓷自古有之,與潮州的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是潮州工業、文化和藝術的一部發展史。研究和分析潮州陶瓷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可以從尋根開始,在研究和分析其持續和快速發展中,看到創新的特色和重大作用。
自古至今,潮州人一直將陶瓷稱為“缶”(fou)。在古漢語中,“缶”是瓦器,是陶瓷的原始。在時代變遷、技術發展、產品千變萬化的今日,潮州人仍然將陶瓷稱為缶,是由于文化和產業的傳承和影響。潮州陶瓷歷史悠久,制陶溯源于唐、宋代。北宋時期的潮州筆架山龍窯已形成窯群,至今還有完好保存的古時龍窯。潮州民間收藏了當地古時制作的陶器,包括拉坯成形的碗、盆等日用器皿,部分制品有施釉和彩繪裝飾,部分塑件呈現較高的藝術性,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過去在史書中對潮州陶瓷少有記載,是因潮州遠離朝廷、陶瓷少有進貢。由于產品的對外貿易,所以在境外有較大影響。
在近代歷史中,由于國內戰亂等原因,潮州大量的制陶工匠外躲到東南亞等地謀生,也將制陶技藝帶到了國外。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工匠回到國內,重新創業,加上地域內工匠的聚集,逐步形成了以楓溪為中心的陶瓷制作基地,主打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
改革開放為潮州陶瓷發展帶來了生機。潮州地處廣東,臨近港澳,加之是僑鄉,率先獲得商貿信息,促使陶瓷產銷兩旺。大批家庭作坊和私營企業“摸著石頭過河”,傳承和應用了傳統的陶瓷生產技術,根據時代變化,特別是外銷產品的特殊要求,在設計開發、生產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創新。一些傳統的技藝,如潮彩等技法,得到傳承和改進提升,使產品具有地方特色。在與國內其它陶瓷產區的交流中,如原料配方、成形工藝(如滾壓成形工藝)等方面得到啟發和幫助;在對外交流中(包括臺灣省的交流合作),從產品設計開發、窯爐技術、先進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傳承、學習、實踐、總結、提升,貫穿于發展的過程,是潮州陶瓷發展的特色,而創新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確保產業發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而技術包括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受到機制的束縛或促進。潮州陶瓷產區的快速發展,是由機制創新所驅動。當全面了解和分析潮州陶瓷產業的發展,揭示了潮州陶瓷能夠快速發展的條件和內在因素,可以看到機制創新在潮州陶瓷發展中的特有作用。
改革開放之后,潮州陶瓷產業的經濟成分是以私有制為主,由于生產關系的作用,必然擺脫計劃經濟模式及運行機制,新的運行機制必須與生產關系相匹配,而且必須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大批民營企業經營者面臨理念的更新,選擇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運行機制。國外先進企業的運營模式與潮州小家庭作坊的運行模式相形成拙,但是,由于基礎與發展階段的差異,有些試圖套用先進模式的試驗失敗,而針對自身階段條件所采用的、顯得土里土氣的模式反而有效或暫時可行。在創業者的理念更新中,充分明確運行機制和模式必須隨企業和產業發展而不斷更新改進,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處于不斷更新中,也包括特殊模式(如過渡模式)的創新,使經營和生產參與者的能量和作用得到發揮,并由機制創新帶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潮州企業從家庭作坊到規模化公司,經歷了運行機制的持續和漸進式的內部改進,企業經營者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和內在成長需要,不斷改進和變化運行方式,與發展要求保持相適應。潮州陶瓷產區和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是由機制創新開始,并且貫穿于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
潮州日用類陶瓷的設計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設計開發的策劃階段,通常是注重市場需求,這種做法能使產品為市場所接受。但是單純的市場需求導向,忽視了法律法規、企業內部條件的影響,易導致產品無法沖破外部的技術壁壘(如美國FDA的衛生要求),或者脫離內部技術能力和生產條件,導致開發成果無法產業化或合格率不高。20世紀80年代開始,輸美日用陶瓷生產廠認證、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模式的引入,使企業在設計開發的策劃輸入方面,加入了法律法規要求,特別是標準的要求,結合了企業自身的能力條件,為設計開發的成果轉化提供保障。潮州企業在設計開發中引入功能成本分析,尋求產品功能提高、成本下降,這是一種創新,使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
潮州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速度一直快于國內其它產區的同類企業,其原因是借用了企業以往設計開發中近似的條件,有些是直接采用了客戶(特別是國外客戶)提供的圖紙,將客戶的質量要求引入到設計開發的策劃中。在樣品制作方面,各環節緊密配合,有些樣品直接在生產線上完成,省略了后續的工藝技術驗證。信息化為設計開發提供了幫助,電腦的信息錄入和分析,使設計開發更加快捷有效。有些企業將設計開發信息錄入電腦,與后續的產品生產共享,可為生產技術的應用、原料應用及比較、工藝環節的改進等提供幫助。
傳統的潮州陶瓷是利用當地“飛天燕”瓷土礦的礦料或當地粘性或含鐵量較高的粘土,制作出瓷質和陶質制品。陶瓷企業在學習、實踐和創新中,已普遍采用高嶺土、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的多系配方,礦、化材料并用又產生了新配方和新瓷質。引入磷酸三鈣制作骨質瓷、以硅酸鎂為主要成分的鎂質強化瓷器、引入納米鈦制成的抗菌瓷、引入含鋰礦化材料制成的耐熱烹調器、利用當地含鐵量較高的礦料制成朱泥制品。以白云石或石灰石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日用白云陶器,是從臺灣引入的,后來由潮州廠家對其配方改進,適當提高燒成溫度,降低吸水率,提高制品強度,這種創新形成了“重質白云陶”新品種。“仿骨瓷”是長石質瓷的改進,使其透光度提高、釉面光滑晶瑩。采用中溫燒成的“仿骨瓷”外觀近似骨質瓷、強度優于骨質瓷,成本較低,其質量要求仍歸屬GB/T 3532《日用瓷器》標準。含鋁量在26%~30%的日用陶瓷(在當地稱為強化瓷),強度接近鎂質強化瓷,適應于航空要求,也稱為航空瓷。含鋁較高的強化瓷在歐洲市場很受歡迎,可用于普通餐館和家居,這種瓷器成為潮州出口日用類陶瓷的主要瓷種。
日用陶瓷藝術化,使花色品種增加,提升產品附加值,也有利于企業產品的個性化發展。圓形是中國傳統,方形和異型化主要是國外的要求。潮州企業將傳統與國外要求相融合,創新出獨具特色的品種和器型。在花面設計方面,引入了世界各地和民俗的文化要素,使產品走向國際化。
藝術陶瓷是潮州產區的傳統產品。以現代技術和原料為藝術陶瓷的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潮州藝術陶瓷在與國內產區交流和注重國外民俗文化的同時,通過學習、實踐和創新,使產品風格多樣化、花色五彩繽紛。潮彩、粉彩等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抽象化設計使產品充滿生機。仿古瓷、漆瓷、金屬、樹脂件配裝、電鍍和有機涂料的涂裝,在外銷產品方面呈現了優勢和特色。貼貝殼、鑲珠等奇巧的方法,使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得以生存和發展。潮州部分藝術陶瓷成為其它產區產品的代工,原因是通過學習、總結和提升,使質量提升、成本下降,產品在市場具有競爭力。
潮州是產業鏈配套最齊全的陶瓷產區。分工合作、集約化運作,使眾多中、小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原料制備、模具制作、烤彩和加工等方面都形成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線的設計適應小訂單、個性化產品的布產。潮州產區的自動化生產線發展較慢,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動化生產線不能適應產品的頻繁換線。先進的單機設備已得到應用,如隔離印彩設備已采用六軸和多色套印。
企業的標準化意識提高,使產品質量得到穩定和提升。在日用陶瓷的鉛、鎘溶出量控制方面,已基本打破了美國FDA為首的國外機構所設立的技術壁壘。在耐熱陶瓷烹調器的生產方面,在抗熱震性等方面已達到了基本要求。改進的紫砂陶質、耐熱鍋的顏色釉裝飾,使家用陶瓷烹調器具有特色和競爭力。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重視標準信息,包括國外產品要求的新動向,促進了企業自我的持續改進,掌握行業技術制高點。
節能降耗是潮州陶瓷產區的發展和競爭的重要手段。潮州產區率先引入境外燃氣窯爐技術,在大膽的實踐和探索中,磨練出一支制窯和企業節能技術應用的隊伍。筆者在《日用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的地方、行業及國家標準制訂和調查分析中,反映出潮州陶瓷產區的單位產品能耗低于其它產區。潮州產區的燃氣價格高于或近似于其他產區,而陶瓷生產中燃氣成本的居高不下,嚴重威脅企業生存。倒逼機制促使企業在節能方面加大投入,并形成節能挖潛的良好氛圍。潮州產區窯爐平均使用周期為5年,成功的窯爐技術改造和更新的投入,可在產品連續生產的一年內回收成本。節能同時促進環保的改善,潮州產區至今嚴禁煤制氣,鼓勵清潔能源使用,有利于產區的可持續發展。節能降耗、意味著生產成本下降,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得到保持和提高。目前,框架窯具及窯具輕量化的實施,為節能降耗提供一條新路子。潮州陶瓷生產企業在節能降耗的道路上在不斷創新。
潮州陶瓷的發展,特別是日用類陶瓷的發展,得益于傳承。產區的快速和持續發展,主要在于創新。產區特有的機制創新解放了生產力,并使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得以實施。分析并明確產區發展的歷史和特色,有助于對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于其它陶瓷產區和非陶瓷產業,同樣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