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顏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2018級本科生 浙江 310013)
生態馬克思主義(the Ecological Marxism)這一說法出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本·阿格爾在1979年發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中。在該書中,作者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初步描述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生態危機已經取代經濟危機;第二,論述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北美的實現問題;第三,指出生態馬克思主義傳統的人物及主張。
生態馬克思主義起源于德國(初期代表均為德國人),發展于北美(二代)。不難看出,這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所關聯。
20世紀70年代,由于一直處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德國生態破壞程度和環境污染程度可謂舉世罕見。這不禁產生了疑問,嚴重到什么程度呢?舉個例子,眾所周知,德國魯爾區是著名的煤炭開采地,當時整個地區晝同黑夜,樹木都被煤炭粉塵染成黑色,這是現在很難想象的。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德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態問題也越來越意識形態化,隨之產生的是生態運動的政治分野。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馬克思主義(僅為概念而非該詞)是由德國綠黨提出的,與之相似的還有比利時綠黨,同樣有激進的左派(即“紅色綠黨”),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把生態危機視為資本主義深層危機的另一個表現。[1]
北美的情況有所不同。二戰結束后,在日益激烈的軍備競賽、急劇擴展的工業、人口膨脹等因素疊加之下,大量工業和生活垃圾對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不僅如此,到了20世紀70年代,化學污染和核污染取代傳統的空氣污染,成為最主要的環境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生態馬克思主義有了新的發展。1972年,萊易斯就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強調了生態危機的嚴重性。與此同時,北美掀起了環保運動的熱潮,其中生態學家和知識分子可謂先鋒。萊易斯之后,阿格爾系統整理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并且首次提出了“生態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
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成長的煩惱也如影隨形?!渡n穹之下》引導人們認識了PM2.5,對空氣質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在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的中國,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也不容忽視。環境污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
擺脫生態危機勢在必行,中國方案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妥善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脫離傳統的“人定勝天”的觀念,加快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首先,在理論和制度層面上: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有效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主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到了黨的十九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體現,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重要思想內容。這一理念打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在這一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實施不僅是我們黨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的結果,更是生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力成果。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緊緊結合在一起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做出了重要指示,其中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2]這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還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給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其次,在實踐層面上:
在實踐層面,我們應該用綠色發展的方式來推進供給側結構的改革,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來優化國土空間的開發布局。我們可以通過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的逐步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我們還應鼓勵和號召綠色出行的方式,開展全面綠色行動,通過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在經歷了各個階段的發展之后,結合各國具體國情,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想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以諸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等別具一格的理念和形式存在著,化身為21世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化身影,呈現了強大的理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