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中心小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基于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識字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提高識字效率。[1]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識字教學除了運用傳統的字理識字和隨文識字等方法,還借助了識字盤、漫畫、插圖等多樣的工具。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和多樣的教學資源,使小學低年段的識字教學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有效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漢字的特殊魅力。
字盤,是一種常用的識字教學工具。在使用字盤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字盤,同時借助特定的卡通造型修飾和美化字盤,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掘自身需求。
字盤在設計中,可以進行偏旁的組合。同一偏旁可以與不同的部件組合,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識記漢字,靠自己轉動字盤得到更多的漢字。
在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小青蛙》時,我們不難發現字族“青”。由此,教師可以借用下圖中的字盤幫助學生識字,給基本字“青”換上了不同的偏旁,組成“清、晴、睛、請、情、蜻”等字。同樣的,教師還可以“苗”為字族,帶領學生學習“苗、描、瞄、錨、貓、喵”;以“包”為字族,學習“包、苞、飽、炮、泡、抱”等。

教師借助字盤的形式,既可以揭示出這些長相類似的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又為學生識記字詞創設了客觀形象的語言環境。
漫畫是目前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美術樣式。在漫畫中融入了多樣的美術內涵,能激發學生感悟和思考。同時,漫畫的學習和觀察,也為各年段學生識字教學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小學生在看漫畫的時候,往往只是關注一些圖片。在低年級幼兒的漫畫觀察中,教師可以選擇一個人物的語言,將其中的某個生字來進行放大,如在《龍珠》的漫畫中,放大一個句子“我要飛”,然后讓學生來詳細觀察“飛”這個字,從而更好讓學生來模仿漫畫中人物飛翔的動作,對“飛”的字形進行記憶,更加注意斜勾的寫法,來幫助學生巧妙記憶這個漢字。
有的漫畫沒有漢字,只是圖片,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觀察的時候,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想象漫畫里的人物所說的話,在虛擬性的對話中體驗到一種漫畫閱讀的情趣。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漫畫人物說的話進行文字的再現,如《阿衰正傳》中,阿衰說的那句“我要減肥”,其中的“減”字,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跟隨教師進行“模仿性的書寫”,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邊記邊寫,感悟到一種濃郁的書寫氛圍。[2]
小學生的日常學習中,缺少了過去在幼兒園時的玩耍為主題的學習,在小學課堂學習中,呈現為“靜默”兼有“玩耍”的學習。其實,在平時的識字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游戲教學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更好地感悟到識字帶來的無限樂趣。
在小學漢字識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形近字的識字具有卓越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懂得漢字的字理,感悟到漢字中包含的濃郁學習情境。教師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形近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構成原理。
如在一年級下冊《猜字謎》一課中,“請、情、晴、清”包含了共同的偏旁,這種類型的形近字,就適合利用開火車的形式來進行字詞拓展。如在“請問、心情、晴天、清水”等的組詞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開火車來創造一種靈動的教學氛圍。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聲調”小頭飾來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感悟到一種濃郁的游戲氛圍。如在學到“人參、參加”這個“參”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制作相關的拼音頭飾,佩戴“shencan”頭飾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展示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感悟到生字學習的魅力。[3]
識字同樣離不開生活這個大舞臺。于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中出現了“冰棍、西瓜、綠豆湯;涼席、蚊香、花露水;蒲扇、竹椅、螢火蟲”等貼近生活的詞語,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將這些詞語做成卡片,貼在相應的地方,經常認認,就能記住了。
教師在每個一年級新生的桌子角落上貼上了姓名,下課的時候,學生互相認識名字,爭取收發一次作業本。不知不覺,學生就認識全班同學的名字了。
學生在二年級教材中學會了部首查字法,隨時可以請教這位“不說話的老師”。對于街頭廣告和牌匾中不認識的生字,教師不妨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識字。
教師在教學中,結合一定的物體來進行謎語猜測,同時進行擬物,可以更好幫助學生來識記漢字。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謎面幫助學生理解“奔馳”這類比較抽象的詞語,可謂是一謎多得的好方法。
以“秋”字為例,這是一個內涵深刻的字,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不借用有趣的方法,他們很難體會“秋”的特點。一年級下冊《猜字謎(一)》中,借助一則有趣的小兒歌幫助學生輕松掌握,既把“秋”的涼爽描述出來,還點出了“‘禾’喜雨、‘火’怕水”的自然常識。
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學學小動物的叫聲,學生都非常樂意,學著學著,就認識了“嘰嘰嘰、咕咕咕、喵喵喵、呱呱呱”等一系列口字旁的象聲詞。更重要的是,學生還會主動拓展出“咩咩咩、嘎嘎嘎、吱吱吱”等其他口字旁的字。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趣味識字是教師經常使用的利器,其合理使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識字,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注意力,調動識字積極性、有效性。
在趣味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把漢字進行擬人化的設計,可以幫助小學生積累更多的漢字奧秘。在對漢字的認識中,學生借助擬人化的引導,也能產生更加濃郁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蝶、碟、喋”這三個漢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一定的擬人化設計,來幫助小學生更好掌握一定的漢字字形規律。如“蝶”像一個拿著小蟲子的巨人,“碟”就好像是坐在石頭上的巨人,而“喋”就像一個口才很好的小巨人。
教師通過擬人化的識字訓練,借助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同時教師輔以適當引導,能夠拉近初入課堂的小學生與漢字的距離,讓他們感悟、享受識字的過程。[4]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隨文插圖是個獨特的資源,可以啟迪學生擦出思想的火花,對其中的美進行多元的解讀。
小學語文的助讀,在插圖的色彩設計中,其實也是課文情致的展現,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此進行“配字”活動。在觀察配圖時,教師相機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字體積累,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漢字的積累和應用,還可以學到不同的生字。
當我們看到《寒號鳥》一文的插圖,看到寒風中瑟瑟發抖蝸居于崖縫中的寒號鳥,借助觀察和聯想,教師順勢指導學生在旁邊寫上“哀號”“得過且過”。而對于其中不會寫的字,如“哀”,教師可以利用動畫直觀地讓學生觀察字形構成、演變,讓學生在仿寫中感悟。
在很多插圖中,教師可以適當添加人物語言來幫助學生將插圖更加美化。利用插圖識字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對插圖進行一定的美化,讓學生在插圖中加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也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插圖,對文中的另一個片段畫一幅小的插圖……從而更好地激勵學生愛學語文。在這個時候,教師適當給人物或者風景配上一定的漢字,更可以激發這種學習的樂趣。
如在二年級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拋開文本,仔細觀察課文配圖,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也可以讓學生給葫蘆設計一個造型,給動畫角色配上漢字,讓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在趣味十足的拓展學習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漢字是個逐漸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在識字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識字方法,我們不僅可以運用上文中列舉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運用更多趣味識字教學方法,如動畫識字、視頻識字、美術識字等。識字教學內涵深厚、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前行、總結提煉,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真正感悟到識字的樂趣,體驗到漢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