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瑩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8)
“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重要的政策方針,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的基本保證,其積極作用影響深遠。生命倫理學作為“健康中國”的一個道德維度,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筆者從中醫藥文化和中醫生命倫理的視角,探究公共健康倫理的相關狀況,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進行分析和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健康領域的各類產品層出不窮,健康醫療行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革。科技發展雖然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述求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帶來了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人口結構、生態環境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給保護和加強人民的健康帶來新挑戰。其中的主要矛盾體現在健康服務的整體體系不完備與人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從國家層面做出宏觀調控來解決人民健康需求與社會供給發展不協調的矛盾,并重視解決這一問題和矛盾。
“健康中國”是我國發動全民健康治理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解決我國在健康領域結構發展不平衡的一項關鍵政策。它不僅飽含著“以人為本”的生命倫理責任,也展現出中國在看重人民,關注健康方面的擔當,其中包括“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以及將健康理念滲透到相應的國家政策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等生命與健康休戚相關的工作原則中。這是強調了有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及人民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責任。
“健康中國”有效推進了社會大衛生政策的完善,它是一項范圍廣闊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應從專業性的醫學治療延展至多方位的綜合項目中。“健康中國”戰略是以健康為首要目的和方向,需要多方合力配合,使不同行業和部門在健康領域中發揮群體的力量,以此形成全民健康工程。就社會大健康體系而言,只發揮健康戰略的導向作用還遠遠不夠,相關部門必須構建一套具有中國本土內涵的健康體系及相關規范和準則,進而實現“健康中國”戰略。人們有了制度和規范上的限定,再從研究內容挖掘出生命哲學,最終在工作成果上從生命倫理角度進行評判和規范。
在“健康中國”戰略模式下,中醫藥文化既有對自然生命的探尋,又有對自然發展的剖析,還對生命倫理價值和人性進行了完整的探索。
中醫藥在它幾千年的產生和發展進程中,始終有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作為其精神引導。中醫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醫療手段,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中醫藥文化是從人類與病魔不斷抗爭發展演變而來的,其認為生命是圣潔而不凡的。中醫傳世名著《黃帝內經》中記載:“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這種發自內心對于世界萬物和自然的尊重而引申出的對生命的敬畏,始終貫穿在中醫藥文化之中。在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前提下,中醫藥文化提出人務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用心盡力來優化和沉淀自己的生命。中醫藥用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的態度,科學、理性地探究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則,從而教育人們要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認識和理解生命的神圣與不凡。另外,中醫藥文化也倡導在認識生命發展規律的同時自己把握生命。其認為雖然生命中會出現很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突發性客觀事件,但自身加強對生命的重視與保養也必不可少。陶弘景在《養性命錄》中提到,雖然人的智力水平差距是與生俱來的,但后天的生命發展方向卻能夠由人們的行為不同而出現轉機。他提醒人們如果不按照生命規律、肆意妄為,將不會“壽終正寢”。
醫者對于生命的珍視與愛護從古自今都是醫療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準則。《黃帝內經》里提到,古代醫者有“割臂歃血之盟”的做法,即在學習醫學知識之前,舉行歃血齋戒的儀式,用血向天起誓。其目的是清楚和明確地告訴習醫者生命的寶貴,讓他們時刻心懷慈悲、用愛心和珍惜的原則來對待生命。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醫藥文化里熱愛生命的思想規范。醫學關乎人的生命,更能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提倡的“仁”與愛惜生命相互聯系起來。中國古代諸多著名醫家的故事和傳記與此相關的事例皆數不勝數。比如,傳說華佗在游學行醫途中,堂兄用小推車把華佗的母親送過來,華佗發現母親此時已經病情危重,就快撒手人寰了。盡管華佗非常難過,但他還是讓堂兄拿著藥先帶母親回家,他要先把目前的病人安置穩妥,再趕回去。華佗的母親也十分理解, 支持其子的做法,認為這是醫者的基本道德準則。
中醫藥文化中的重要篇章除了要求恪守生命規則外,還提倡醫者應重視自己的個人修身養性,不斷追求真、善、美和諧融合的至高生命境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醫藥學書籍不間斷地延續至今的國家。無論是中醫的傳世巨著《大醫精誠》中,提出的醫者必須要有惻隱之心和心懷病人的責任感,一視同仁地對待病人并且竭盡全力進行救治,還是中醫藥文化中“大醫精誠 ”“仁心仁術”“懸壺濟世”等典故,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傳統醫者的高風亮節,代表著中醫倫理生命觀念中對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可以說,中醫藥文化是將治病的醫術與手段同珍惜愛護生命的人文情節密切融合的完美典范。
“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實施不僅需要根據當今中國的現實情況,著眼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并從中國古典哲學中吸收精神精髓,構建以尊重生命為首要內核的中醫藥文化價值體系,對個人來說具有引導個體健康理念的搭建,讓人們提高對生命品質的追求。對群體而言,中醫藥文化具有指導個體的道德原則,修養個體的身心健康,良性規范醫患關系的積極作用。對于全社會而言,中醫藥文化的價值值得不斷延伸,其可以推進社會各方面的和諧融洽相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態社會,有利于社會整合各項資源,形成正確的導向。因此,深耕中醫傳統并從中分解出質樸的健康觀念和客觀選擇、應用西方生命倫理學和公共健康倫理學的優秀研究成果,構筑中國傳統中醫文化視野下的中醫生命倫理學,具有獨一無二的學術和實踐價值。
“以人為本”是生命倫理精神的核心內涵。此理念不同于僅僅以狹隘地關注治病救人的醫療手段,而是充分強調對于生命健康以及生命尊嚴和權利的重視關懷。深入來看,其核心內容是以病人為本的倫理規范。現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愈發依靠各類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紛繁復雜的臨床病種治療手段以及沉重的醫療診療任務與日俱增,這從不同方面加重了醫生的壓力。同時,醫生在診治過程中還要關注各項技術指標和具體收益,從而忽視了醫者對病患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關懷與愛護。加之,醫生內心深處對生命倫理精神的理解不夠。這成為了醫患糾紛時常發生的誘因。整體醫療環境也需要從生命倫理關懷上加大改善力度。患者對醫生不信任,使醫生的心理壓力加劇,情緒波動加大。因此,醫療機構必須加強生命倫理教育,加強相關醫護人員的生命倫理學習,重視提高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公共健康泛指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由此可見,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的話題都能夠引入公共健康的大范疇中。例如,社會醫療體系,保健資源分配,勞動保護等等,醫務工作者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道路上,需要不斷依據公共健康的主要特征,關注與之聯系緊密的相關領域。在實際工作中,醫療部門強調公眾健康的重要性,不單指個人健康,還應強調以預防為主,將中醫藥文化的健康觀納入公眾的健康體系中。醫療衛生部門要重視公共健康所關聯的領域和行業,將之拓展至與公眾健康有關的所有社會問題,而不局限于醫療保健體系,醫患關系等等。醫療部門要充分借助社會力量推進公共健康,將其還原為人的本質行為,在眾多醫療行為和流行病的調查探究中需要特別強調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在實際遇到的具體事例中,公開第三方信息是公共健康倫理原則的允許范疇。正是因為在公共健康的背景下,政府要監控醫療疾控機構的健康報告,有針對性地保護置身危險境地的個人健康權。“健康中國”戰略下,政府及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密切關注公共健康的方向與規則,提升社會大眾對公共健康倫理的分析和深入理解能力,改善醫療人文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