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曼 張文春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兒科 重慶 401120)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家庭育幼功能和撫養觀念的變革以及全面二孩時代的來臨,使得本應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很多家庭被祖輩所替代。中國老齡中心的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已達70%,而研究發現,隔代撫養方式顯著阻礙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1]。因此,調查分析,針對目前家庭教育模式的現狀及弊端,相關部門對其給予可接受的、有效的干預,迫在眉睫。這對于提高人口素質及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均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早期家庭教養模式對兒童發育水平及情緒社會化發展有顯著的影響作用[2]。目前,占主導地位的隔代撫養家庭教育模式,雖然能夠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和安全保障,但祖輩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比較落后,限制了嬰兒早期經驗的獲得,更容易造成兒童遠期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偏離或者異常。方永雙等比較了3~6歲兒童家庭養育環境現狀及不同撫養方式下家庭養育環境對兒童發育的影響,結果發現,隔代撫養兒童在情感溫暖/自我表達、社會適應/自我管理、活動多樣性/游戲參與、總分等4個維度得分均顯著低于親代撫養兒童[3]。尤其需要重視的是,被隔代撫養者的負面影響可延續至小學階段,表現出的學習焦慮、人際焦慮、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維度均顯著比親代撫養者嚴重[4]。而且,隔代撫養兒童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父母撫養者[5]。因此,在目前社會大環境下,隔代撫養模式必須加以適當改進,以使其更有利于被撫養者全面發展。
在多項家庭教養方式實例研究中,游戲方式具有輕松、友好及靈活的特點,可以降低家庭養育壓力,增加家庭之間的共情能力[6]。根據發展理論,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而游戲是孩子的自然語言,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同時,游戲具有療愈功能,用游戲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可以更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感受,滿足孩子基本需求和正當需求。基于這一理論,Lawrence J. Cohen團隊經過近20年的臨床實例研究,在2015出版著作中提出了家庭游戲力養育(playful parenting)模式[7],涉及兒童發展心理學、腦神經科學、游戲治療等學科相關內容。該模式核心在于構建親子情感聯結,讓父母及其他撫養者重視親子聯結,將非親代撫養者和父母置于通道重要的地位,通過獲得理解情緒和游戲力能力兩部分內容,建立家庭與孩子之間游戲力模式,緩解家庭養育壓力,降低養育焦慮,化解隔代養育分歧,對兒童心理行為發育起到良好的推動效果[7]。在實踐中,游戲力撫養模式運用聯結-輕推-設限-情緒-向內看這些理念,遵循角色互換、適當的身體接觸及根據實際環境做出適當調整三大原則,促進兒童覺察、表達、行動、撫育、整合五個階段的轉變。在這一養育模式的環境下,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容易通過行為舉止表現和釋放出來,并通過與家長的互動加以解決,從而進一步建立關系上的“聯結”。有研究者發現,家庭接受游戲力教養培訓后的效果,優于專業治療師及兒童醫務工作者干預效果[7],而且,通過游戲方式強化撫養人與嬰幼兒的關系能夠顯著降低嬰幼兒的焦慮情緒[8]。迄今,雖然此種養育模式在國內尚未得到推廣,但是,此模式并未特別強調親代撫養的重要性。因此,將此模式理念及具體方式傳遞給非親代撫養人,不失為解決目前大部分家庭隔代撫養中存在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其在我國的有效性亟待臨床實踐驗證。
由此可見,以隔代撫養占主導的家庭養育模式無論對嬰兒期還是學齡期兒童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家庭游戲力養育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強調撫養者與被撫養者的互動模式,極有可能是解決隔代撫養模式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