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彪 姜宏波
(沈陽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 遼寧沈陽 110866)
水產養殖學專業主要通過學習魚類學、水生生物學、生物餌料培養學、養殖水環境化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產動物育種學、養殖水域生態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同時接受水域環境生態調查、水產動物生產實習等生產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使學生具有生產、開發、管理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設置本科生科研導師的初衷是為了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指導,而達到言傳身教,切實落實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加強對學生學業、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培養的目的。
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度是指高等院校為本科生分配專業導師,通過一對一的輔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目前,在國內部分知名高校中,尤其是生命科學專業,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已全面推廣[2]。
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一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個性發展的英才育人模式。該模式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本科生科研導師制貫徹“以學生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以導師的特長及優勢為依托,同學生的愛好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科研導師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畢業論文等環節提供一系列指導,能夠幫助學生較早了解科研,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同時,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也能較早地得到鍛煉,為學生本科畢業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生生涯以及就業創造了條件。
3.培養科研思維,通過科研導師制,以學生為主體性,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最后學會用科研的思維方式,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去思考問題、發現規律。同時,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水產養殖,使其具有探尋科學真相的能力。這對整個水產養殖行業都有巨大的意義。
傳統的本科生培養都是重教學輕科研。隨著培養模式的發展,我國目前已經有一部分科研導師制培養模式逐漸成熟。現行的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培養模式主要是“全員科研導師制”“全程科研導師制”及“本科論文導師制”等。這些培養模式對促進相關高校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個性化的發展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3]。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學生基礎差異較大,因此,學校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更適宜的培養模式。
水產養殖學專業兼顧應用與研究的雙重性質。因此,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其未來發展規劃,學校可選擇不同類型的導師,如偏應用的導師、偏研究的導師或者兩者兼顧的導師。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系只是通過畢業論文的方式聯系在一起,而且學生只有在畢業論文時才開始接觸科學研究,多數也只是完成老師交待的任務,并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實行導師制可以讓學生更早地接觸科研,通過早期的接觸,設立研究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還要加強老師的引導作用。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有極大的幫助。
選擇科研導師應該是雙選的結果。然而,本科生剛踏入學校,我們就讓其選擇科研導師,這是不合適的。首先,學生對導師情況一無所知,達不到雙選的結果。其次,學生對自身喜好尚未形成成熟想法。因此,雙選科研導師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本文提出在本科生二年級,即可進行“漸進式雙選”。什么是“漸進式雙選”呢?即在進入二年級后,有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了各種類型的導師。通過學長學姐也好,通過課程學習也好,學生對導師有了充分的了解,最終確定了自己心儀的科研導師,從而建立聯系,形成雙選。最終,早雙選的早介入,晚雙選的晚介入,這就是一種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機制。部分學生在大二期間,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即可踏入科研訓練,選好自己的科研導師,為未來的畢業以及科研道路邁出第一步。其余學生也會在不斷溝通了解導師以及自身情況之后,陸陸續續地選擇好自己的科研導師。當周圍學生陸續和導師達成雙選后,剩余的學生也會有緊迫感,抓緊時間選擇適宜自己的導師,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促進。從雙選導師結束后開始,到最后的畢業論文指導,學生會通過至少2年的時間來進行科研訓練。這對學生的科研思維訓練以及未來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能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