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東 李 靖 伊 超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吉林長春 130013)
傳統課堂教學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為了完成課程既定目標,而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以教為主,先教后學,不教不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1]。傳統教學個體復制性較強,每個人的專業水平基本相當。在同一模式下,千生一面的“克隆”現象嚴重。
職業院校課程的設置呈現學科化發展,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更加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課程設置特別重視理論和實踐教學,但卻忽略了專業特長培養。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按照課程邏輯和知識結構順序,以傳授為主,未能擺脫課程知識框架結構控制。對于職業教育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教學效率較低。
教師角色在個性化培養方面的地位顯得模糊不清。在傳統教學體系下,教學是以學生學到知識和掌握技能為目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僅僅局限于課上教師的傳授,對課外技能知識的獲取能力較弱。教師在課堂上把控絕對主力,但是在課外個性化培養上作用有限。學生缺乏在創新方面的管理和引導,教師沒有融入個性化培養的建設中。創客空間、興趣小組、社團缺少高效的參與。針對知識的傳授,教法雖然有效,但不是最佳。
專業社團設置納新門檻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社團下培養所需要的“能力”,學生都有所欠缺,如環境適應能力弱、自學能力弱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等。一些學生普遍缺乏獨立創新的個性,難以獨立完成任務,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也容易成為團隊短板。對于進入專業社團培養的學生來說,學習不僅僅是依靠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還要具有探索和挖掘新思想、新觀點和新實踐的能力[2]。
在大賽引領方面,學校可運用技能大賽引領人才培養,積極宣傳大賽人物及相關事跡,營造“大賽點亮人生,技能改變命運”的氛圍,在學生群體中廣泛動員。在企業合作方面,學校可通過對企業訂單班的宣傳,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建立一個崗位能力和企業用人需求相對應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的技能提升始終圍繞著企業需求。在創新創業項目方面,學校也可通過引入創新創業項目,助力個性化培養,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校可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創新創業元素[3],加大創新創業價值宣傳,讓學生有敢于創新的信心和創業的決心。
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教學目標,也是高質量技能育人。學校通過社團個性化培養使學生的技能技藝有了極大提高,能夠滿足就業需要,培養創新創業的能力,擁有與其他院校選手在全國技能大賽平臺下一決高下的能力。學校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使學生能夠制定合理目標,學會自我預習、自我總結、自我反思。學生要掌握一套高效的學習方法,包括問題解決法、信息檢索能力和新知識應用能力等。學生還要培養自己的團隊意識,能夠參與團隊合作,從而形成團隊凝聚力,與其他人互幫互助,通過團隊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團隊中,學生要能確定共同目標,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與整個團隊一起克服困難,完成攻關。
1.新技能以及社會急需專業,并具有廣泛應用價值。新知識、新技能,如信息時代下數據分析、圖像處理、新媒體運營、稿件編輯,視頻制作等緊貼社會熱點的緊缺專業及技能。學生具體可從如下步驟著手,先是學會“模仿”,能夠做到“形”,之后學會獨立“創新”,能夠做其“意”。
2.崗位需要,滿足企業全方位用人需求。有一些企業崗位專業屬性強,社團的個性化培養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側重點各有不同,如營銷服務類-演講與口才、制造類-工具和設備的使用、媒體運營類-文字編輯和多媒體處理等崗位技能。教師要時刻與企業人員密切聯系,將崗位所需能力引入到培訓內容,完成培訓目標與企業用人目標的對接。
3.滿足各類技能大賽要求。技能大賽的培訓內容既要包括理論內容,還要包含實踐內容。理論內容為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尤其要重視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實踐內容包括設備和工具的使用、專業軟件的使用和真實場景的模擬。個人基本素質如答辯口才、應變能力和傳承能力等都應作為培養內容的一部分。
職業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個性化培養可以作為常規教育的有力補充。在專業社團培養體系下,學校要更準確地發掘、引導和培養有天分的學生,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學校的個性化發展。個性化培養是學校富有生機的表現。育人多元化有利于實現學生的理想目標,完成個性化育人。個性化培養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營造特色的校園文化。個性化培養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豐富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和空間,有利于其實現自我價值。個性化培養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激發內在潛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有利于實現差異化就業。
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是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互動性,做到合理培養。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學校要以“能力本位”為導向,提供優質資源,給學生個性化選擇和發展空間,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為學生的未來創造更多的機會。在未來,個性化培養會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推進職業教育個性化、多元育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