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妍
(宿遷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如今,社會正處于高速轉型時期,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在獲得諸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現(xiàn)實挑戰(zhàn)。這就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等情況頻發(fā)。同時,由于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生常常會面臨一些負面信息影響,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其心理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造了很多難點問題。對此,如何正確把握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所在,采取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改革措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到充分有效地提升,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1]
第一,教育觀念滯后。當前,眾多高校過于重視對大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忽視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許多大學生的承受能力、自控能力以及協(xié)調能力沒有得到良好地發(fā)展,無法正確面對學業(yè)、情感、人際關系以及就業(yè)問題,由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fā)的負面新聞也屢見不鮮。第二,教育模式滯后。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以課程教育為主,使得學生無法接觸到較為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知識,這就嚴重阻礙了其心理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部分高校在踐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忽視對學生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疏導與治理,這就影響了大學生心理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第三,教育方法單一。如今,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網絡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然而,當前,許多高校在踐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并沒有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很多教育者依然秉行填充式和說教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和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灌輸,極大程度地消減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開展。
新時期,全面素質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向。對此,廣大高校應當極力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推動學生心理及專業(yè)素養(yǎng)均得到良好地提升,將素質教育踐行于實處。高校應當擺正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以立德樹人目標為指引,遵守生本觀念,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時,將學生的實際以及發(fā)展需求當作切入點,不斷延伸和探索實效性、趣味性的教育模式,從而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以充分良好地調動。同時,專業(yè)教師在教學期間,不但要相信學生,更要尊重學生,在堅持平等、民主等教育原則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表決權與發(fā)言權,從而更加正確地把握學生的真實心理,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做好奠基工作。
首先,高校應當對教育發(fā)展模式加以革新,積極推動圖書館教育、日常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等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從而在擴大教育面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意識和潛能得到有力的培養(yǎng)。其次,高校應健全醫(yī)學教育模式,聘請優(yōu)秀的心理專家為學生提供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服務,切實消減在校生的心理問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最后,高校應當引入綜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加強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的同時,構建以社會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咨詢等模式為一體的綜合教育模式,消除心理教育死角,進而在提高學生心理素養(yǎng)的同時,促使其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均得到有力培養(yǎng)。[2]
首先,依據網絡技術之便,積極擴展心理教育資源,進而在開闊學生精神及文化視野的同時,推動教育效果的提升。其次,積極開展諸如心靈電影鑒賞、網絡心理測試或咨詢等形式的教育活動,以立體化和現(xiàn)代化的教育方式,來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相關知識的內涵精髓。再次,將校園網站、博客網站、移動網絡等作為教育依托,打造信息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由于網絡平臺有著較強的隱匿性特點,這使得學生的自我隱私得到有效保障。他們可在遇到心理或學習問題時,以匿名提問或單獨溝通的形式來獲取教師的建議,不但有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同時也能構建平等、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更能讓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學習實情,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總之,在新時期,廣大高校教育者應當時刻牢記自身的育人使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科學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之處,不斷革新和探索教育路徑,促使學生的心理及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充分良好地培養(yǎng),進而為其在未來取得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