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敏
(廣州市南武實驗學校 廣東廣州 510000)
“核心素養”深化了素質教育內容,強調“以生為本”的教育主體,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教育本質;“核心素養”具體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強調學科知識性、思維性、批評性、德育性的綜合與統一發展;“核心素養”綜合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強調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過渡。這符合未來發展要求、符合新時代下人才的要求、符合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要求。
根據我校實際以及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各自的特點,我科組開展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新聞頻道”系列活動。該活動是堅持學生為主體,以社會、國家、國際發生的熱點新聞為載體內容,依據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要求和各年級學生認知特點開展的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高效融合的平臺。此平臺形式多樣,令學生自然融入到社會生活、國家生活,最大限度發揮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各自優勢,對落實思想政治學科素養“四位統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在日常學時、內容等限制條件下實現“四維統一”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對教師的一大挑戰。同時,青春期的學生認知水平較狹隘、容易質疑,擴大學生感性認識,適當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才能有效解決這種質疑情緒。課內外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融合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難題。我科組在剛上初中的學生中舉辦了“學習十九大精神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人”演講比賽。學生據此找材料去了解國家的變化與政策,并在比賽中分享給全年級。通過查找資料和分享,學生初步了解國家社會發展事實與政策的具體內容,也了解作為公民在社會中的積極向上做法。活動充分發揮了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融合的優勢作用,開拓視野,落實“政治認同”,奠定學生往后學習思想政治的正確的理論感性認識基礎,發揮本學科德育功能,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符合“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因為有了這個意識,所以我科組在下學期教學中更加注重憲法內容的授課設計,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課堂知識競賽,進一步擴展學生憲法知識,高效解決了思想政治學科素養中樹立“法律意識”與授課時間不夠的矛盾。
從這個教學例子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融合的作用,能有效減少課堂為情感提升鋪墊的時間,可以打造高效課堂,有效為競爭考試中回答實踐類、評價類和認識類的題目提供實踐基礎,實現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融合的作用,可以樹立學生主體角色,鼓勵學生愿意表達的主動態度,進一步實現教師引導者的角色要求,結合課程目標所需設計高效課程,實現了新課程中的教與學的要求。[2]
為開展部編版九年級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的有效復習,我科組特意以2019年廣州全民落實“垃圾分類”為線索,設計具有社會調查的復習課。學生利用周末,對社區、自家和自己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觀察和報告填寫。教師再將報告這一隱形資源歸納分類變成課堂上的顯性資源,并據此提出相應難度逐漸加深的問題。這一節課,學生回答真情實感、能利用課本知識闡述問題之余,更能高于課本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在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融合的推動下,復習課從枯燥無味變成了“小課堂和大課堂”的高度結合、課本理論與現實生活高度結合。
雖然是復習課,但學生鞏固和加深了對我國“五位一體”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深刻提升了“四維一體”等政治核心素養;雖然是復習課,但學生關注的是社會公共事務的問題,增強了學生公共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是復習課,但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從社會關注的公共問題入手,推動提升了學生主動發現、合作共享、實踐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學習能力,符合新課程教與學的核心要求。
同一批學生,在不同的認知年紀參與了不同主題內容的“新聞頻道”系列活動。活動后學生的自我評價寫道:①“學憲法,講憲法”的活動,令我知道憲法是國家法律權威,令我知道如何和同學進行分享;②汲取這次教訓,知道合作真正的涵義,合作是主動的,合作也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過程;③這次演講我了解了祖國。祖國的成就令我自豪。我會為祖國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可見,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相融合推動了學生自我認識,完善其性格發育,也推動學習成績的進步。在3年學習中,我科組設計了多次的“新聞頻道”活動,讓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在課內外融合起來,學生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2014年,我科組開始了對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相融合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課程——“新聞頻道”系列活動。該課程不僅僅令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相融合,更為教師提供教學研究的方向。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相融合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將會繼續在已有基礎上研究提高兩者融合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