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琳
(廣州市越秀區燕燕托兒所 廣東廣州 510080)
近幾年,我國根據幼兒的學習發展需要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學習《指南》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與落實完善教學和全面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質量,并根據《指南》的理念、原則和要求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實行以游戲為中心的教育指導思想來進行對幼兒進行課程活動、引導幼兒的生活與行為習慣。
對于學前教育,傳統的思想往往過于注重教,而較少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傾向于教幼兒學會知識,而較少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尤其是對特殊兒童。“學前教育”和“學前特殊兒童教育”雖然只是有無“特殊”二字之差,卻是兩種不同教育觀。
目前社會廣泛認為,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受到了教育學、心理學、醫學這三大領域的影響,出現了“早期發現與早期干預”的傾向。其要求在法律上能夠保證對特殊兒童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的可能性,同時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特殊兒童得到更好的治療,進而健全他們的身心健康。[1]
大多數人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存在偏差和不理解,有的人對特殊兒童存在偏見,認為他們以后會對社會帶來一定的麻煩或壓力。因此,特殊兒童而受到歧視、排擠,甚至在教育領域中也會受到學校、他人的歧視。
目前我國還缺少針對學前特殊教育的法律,部分條款針對的是全體兒童,沒有把特殊兒童單獨進行研究,在法律上也存在效力較低、結構層次不完整、立法不夠科學等問題。這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時期很多細節以及非主流受眾的權益尚未得到重視,這是時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但是,隨著近年來黨和國家的不斷發展,以及對特殊教育的不斷重視,部分人大代表已經提出相關議案,提出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
特殊兒童的父母心理狀態更加復雜,包括了罪惡感、焦慮、否定等。很多父母不能正視自己的孩子,甚至會仇視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還抱有舊觀念,使得一些特殊兒童在生理上得到了康復后,在心理上還存在較大的創傷。
在我的幼教生涯工作中,我所接觸過的孩子里曾接收過三種特殊幼兒,一種是幼兒行為習慣上受不到大腦的控制,經常被人投訴說打人、推人等不良習慣;一種是純屬語言發展上遲緩的幼兒,由于語言發音遲緩導致發音不正確,社交上得不到良好的溝通發展;還有一種是自閉癥幼兒并存在群體社交上封閉的癥狀。我根據此案例,做了一系列的案例跟蹤調查和經過一些特殊教育的手段來進行培養此類孩子的發展。
語言在這雙重意義中便成為思維精密發展中不可缺乏的因素。因此,通過對此有所了解,我對這兩位有語言障礙的特殊兒童進行了特殊的指導。
在幼兒園里,這位小女孩在班上成為被小朋友們經常投訴的對象,也是我們老師的重點看護對象。在班上,我們通過不同教育方式發現,只要這位幼兒能夠安靜地坐在你的身邊,教師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來耐心地指導她,就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行為里,我們要一對一帶著她,知道她如何去操作材料和提醒她要好好地與小朋友玩。小朋友們多數都不理解為什么她會經常這樣?在教學過程里,我也會通過教學方式來讓大家理解她、照顧她、多關心她。去年暑假里,這位小女孩也同樣去了一家特殊醫院進行了治療,回來后大家都發現了她的進步,她表情上不再呆滯了,我們也發現她的操作能力也有所進步。后來我發現,只要她喜歡做的東西就能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她也需要得到我們的鼓勵和支持。[2-3]
我通過自身的教育經歷和接觸到的特殊幼兒們,并在平日里不斷地做個案跟蹤的分析,以及在教育活動中做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體會是: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各種個案跟蹤的調查與分析,讓我進一步了解到了特殊兒童的需要,也讓我明白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多一點愛、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心,他們的明天就會變得更加精彩,也讓他們得到了良好的的發展,為他們以后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相信,特殊兒童經過一系列的特殊教育指導和心靈上的呵護,他們會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在特殊教育的指導下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治療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每一個環節,要讓他們知道這個社會也需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