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西郊小學 四川成都 611930)
信息技術有圖、文、影、音等多種表現形式,在課堂上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基于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及學習需求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小學語文分層教學,能讓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最大化,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能幫助學生提前自主學習知識,明確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2],以便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學習。要基于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教師應在備課階段為學生制作預習用的微課,設置不同層次的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在微課的引導下,學生能隨時隨地觀看微課,進行預習,完成教師設置的分層預習目標,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學習知識,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之前,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制作微課。在制作微課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明確重點、難點,如“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閏土與主人公的童年趣事”“從人物的動作、語言著手,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隨后,教師要為學生分層設置預習目標,如“能夠理解‘碧綠’‘鄭重’等詞語,并且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分析人物的動作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能夠學習課文中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與生活中的小事來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進行預習。通過觀看微課完成預習目標的方式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使學生能更精準地學習語文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再在課堂上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完成教學目標,是教師主要的教學過程。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并未過多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問題,設置的課堂教學目標存在統一化的傾向。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與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需要完成同一個教學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基于信息技術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將教學目標分層,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水平完成合適的教學目標,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竹節人》時,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將教學目標分層,如“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在課文中找到能夠體現竹節人游戲帶給作者童年快樂的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剖析課文,品讀重點語句,學習課文中寫作的技巧”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向著適合自己的目標努力。教師還要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播放優秀的課文朗讀音頻,引導學生齊讀,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入感悟,讓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會忽視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這樣“以成績論英雄”的教學評價環節導致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就算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也會被與其他人成績之間的巨大差距埋沒,難以得到教師正向的評價,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質量。基于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分層評價,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逐步建立學習的信心,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提高學習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表格統計功能建立一個數據表格,將每一個學生在教學評價環節的表現數據化,如完成了教師要求目標的100%、80%等,根據每次完成評價后記錄的數據對學生進行分層。在《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如“為什么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為什么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為什么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等。問題難度遞增,會引導學生按照自身的學習水平盡力回答。根據學生的表現,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在評價學生時,教師要遵循鼓勵原則,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基于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分層教學,引導學生分層學習語文知識,對學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應深入探索、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上明確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需求開展分層教學,逐步培養、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不斷進步,為未來繼續深入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