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明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稍峪鎮杜河小學 甘肅西和 742100)
情感滲透教育在現代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隨著教育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情感教學方式的運用使教學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可見,以情感為中心開展教學,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以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分析滲透情感教育的作用,并相應提出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我國新課程改革對中小學教育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技能目標,還有過程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意味著我們要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傳統的教學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現代化的教育則需要學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升華,在學習過程中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落實新課改教育目標,激發學生數學興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學科認知的一種有效途徑[1]。在這種情感教育滲透模式下,數學課堂更加鮮活、生動,學生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課堂,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在這種教育模式引導下,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將得到滿足。這種健康的價值觀念能推動他們主動投入數學知識的探究,并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深層次強化個人的數學素養。
情感教育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滲透對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有較高要求。教師要做好為人師表的教學工作。盡管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具有大量計算和空間感知的學科,但同樣具有藝術性,其中包含很多思想、道理。因此,教師要在個人態度和思想上重視數學情感教育的意義,在日常教育中和藹可親、嚴慈相濟,使學生將對教師的喜愛轉變為對學科的熱愛。同時,教師要注重語言的藝術表達,不管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都要運用語言智慧,通過飽含情感、富有態度的語言來啟發、開導學生,用藝術性的語言深刻感染學生,激發高年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欲望,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2]。
情感教育的滲透必然離不開教材的支持。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率,并深化其對知識的記憶。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材的結構、內容來看,情感要素并不明顯。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從中找尋能激發小學高年級學生情感的要素,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體現。要注意的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相應的數學知識經驗。教師在教材中挖掘的情感要素要具有適宜性和可接受性,并對其進行優化和補充,使學生的數學情感真正被激發出來,成為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動力。
除了在教學語言、教材內容等方面滲透情感教育,教師還要在數學活動中融合情感教育,使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更加強烈,形成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基礎性的數學知識,但天性好玩,如果沒有教師在情感上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常常會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組織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中的任務既能突出教材內容,也能和實際生活相聯系[3]。在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開發,開放、自由的情感可以得到滿足。生生交流的活動也能鞏固學生之間的友誼。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各種數學活動能讓他們通過學科學習強化情感體驗,能使他們在活動探究的過程中長久保持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不僅避免了數學課堂的枯燥和沉悶,而且能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熱情。而要達到良好的滲透效果,教師就要從學生出發,傳遞藝術性的智慧語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借助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和活動中的深刻體驗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保持對數學的興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