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云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初級中學 山東日照 276812)
美術教育改革對教師在課堂設計方面有較高的要求,教學形式也比傳統美術教育更活躍、豐富[1]。比如,在對外公開課上,教師可設計一些導入環節、實踐環節。這些課程設計能營造非常熱鬧的課堂氛圍,也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圖像識別、美術呈現及美術創作能力等方面的素養得到大幅提升。
在簡短的課程結束后,留在學生腦海中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色彩豐富的PPT和炫麗生動的動畫設計,課堂本身的目標展現得比較淺薄,課堂過于熱鬧,學生的表現形式化[2],這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筆者通過近幾年教研活動、市區培訓及公開觀摩課的探索和學習,深刻認識到,美術教學的改革會給教育事業帶來更好的發展。
該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在教學設計中怎樣實現核心素養等問題,是現階段美育工作者在美術教育改革中討論的重點[3]。有一位教師的教學設計讓人印象深刻。她打破了常規的教學順序,將畫家生平不同的藝術時期作為線索,引領學生識讀同時期不同流派和不同畫家的作品,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比不同畫家、不同流派的作品。這樣能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位畫家的創作及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繪畫風格,也會對歷史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識讀圖像能力、審美觀、文化素養有重要意義。而且,學生在課后也會饒有興趣地討論畫家那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作為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的載體,美術這門學科能將本土自然文化與美術課程相結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初中美術教材中的很多地方都能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例如,有位名師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春天的暢想”這一課時,把春天到來的過程做成了視頻,從冬天的冰天雪地到春天的萬物復蘇、春意盎然,讓學生感受到了由冬到春的季節變化。教學視頻還將春天里各種不同的情景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自由暢想春天、感受春天。整節課內容充實、結構緊湊,深入人心。課后,學生會自發探索與討論校園的春天。這是發自內心的,因為這來自他們對校園的熱愛。
美術教育者要善于讓特色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初中生面對的文化課程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豐富的美術教學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學習傳統文化對初中生內在素養的修煉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有學校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主要特點,將青春和古代文學相結合,組織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探究、去實踐。這不僅滿足了學生青春期的表現欲望,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吸引人的教學環境,學生才會更熱愛學習。因此,教師要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就要打破常規的課堂限制,讓美術教育在學生的生活中不斷延伸,讓他們把對美的追求變成一種生活常態。一旦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他們的美術創作就會更加自信和自如。每一件作品都應該得到尊重,尤其是初中生的作品。認可與肯定將會是他們在美學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前進動力。
在現階段的核心素養背景下,美術教師應把對教材的深度應用、校園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分析作為落腳點,完成課堂目標、教學任務,不斷實踐并積累優質、豐富的教學經驗,服務于我們偉大的教育事業。當然,作為美育工作者,美術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勇于創新,將豐富的校園及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有效地應用到美術課程中,將美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更加貼切地呈現出來,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生對美術文化及藝術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