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軍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熊池九年制學校 甘肅隴南 746000)
傳統物理教學“重死記、輕理解,重分數、輕效果,重知識、輕能力”。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發展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生活、融入社會發展。本文以新課標為前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對初中物理教學進行了探究:一是針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分析;二是以實驗教學為輔助,運用分層合作的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教學探索;三是開展項目學習活動,在自主研究探索中,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到: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問題探索和分析,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激發科學學習的熱情。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著手,在問題引導中啟迪思維[1],為學生開拓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其養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敢于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彈力”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層次性問題:第一,海綿為什么會發生形變?第二,手對海綿有力嗎?第三,是不是所有的形變都會產生彈力?這樣的問題設計能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運用彈簧、橡皮泥、橡皮筋等教具展開實驗探究,在問題解析中培養創新思維,在問題解析和實踐探索中認識產生彈力的條件,探索彈力三要素,也能在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過程中,讓理論知識于問題解析和實踐探索中得到有效解讀。這樣既可以落實人本教學理念,又可以培養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在問題探索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實驗是物理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好物理、掌握物理知識、應用物理解決實踐問題的基礎,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2],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在實驗教學中融入分層合作的教學方法,依據學情進行實驗探究分析,讓學生在分層合作中培養學習信心,提高創新能力和教學質量。例如,在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愛好、學習接受能力等,以1∶2∶1培優帶差的形式進行分層合作,讓學生分小組用毛巾、小車、棉布、木板、斜面等教具進行實驗,記錄下三種不同材料的對比實驗數據,展開數據對比、信息分析。這樣的實驗探究和分層合作有利于學生提高創新能力,認識牛頓第一定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所得結果,進行生活實踐分析,說一說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運用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來解釋。這一實驗、探索、互動、交流的過程將促使學生得到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激發學習熱情的同時,提高創新能力,賦予學生創新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培養實驗探究的物理素養、創新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活動對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它可以有效拓展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培養探究精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活動法輔助教學,在自主探索、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賦予其創新動力,提高學習質量。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透鏡”時,教師可以“我會拍照”為項目主題,讓學生對照相機進行項目學習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提出問題、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實驗步驟、分析論證、評估交流等模式展開自主探索。比如,照相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對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教具供其進行實驗,保證項目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化被動為主動,在教學手段的改革中,使學生得到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問題引導、實驗探索、項目學習等為教學輔助,在培養創新思維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實驗探索為學生提供創新學習的空間,在項目學習中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其物理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