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汝仁
(韶關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0)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常常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而絲毫不知羞恥,當人們責問他時竟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反駁別人;有的人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而對他人窮兇極惡,恨不得置人于死地,而美其名曰“無毒不丈夫”。這樣的人和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會經常發生,究其原因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錯誤理解,并把錯誤理解的“名言警句”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導致這些人違法亂紀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名言警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濃縮的精華[1]。對“名言警句”的原意有些比較容易理解,而有些就不好理解,容易使人產生困惑而出現誤解,因此有必要對一些在大眾日常生活、行為準則聯系緊密、經常用到的而且容易誤解的中華“名言警句”進行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貼近和努力還原其真實意思,讓大眾從中正確理解這些“名言警句”。避免因誤解“名言警句”而帶來的道德滑坡從而產生社會問題的負面影響。
名言警句是古今中外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學者、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生活經驗立身處世的總結。它是人生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對他人和后世的告誡[2]。一些名言警句,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不少人受到啟發,從此走上了成功之路,改變了自己的一生[3]。名言警句的定義,從狹義上來講不就是指那些從小事中悟出大道理,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富有知識的名人所說的,能夠讓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較為出名的話;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指有意義的,向人們揭示一定道理的言語,或流傳于世的諺語、格言等等[4]。
對“父母在,不遠游”的極端誤解就是“只要父母還活著就一直在父母身邊,什么事也可以不做”。這種誤解成了某些人“無所事事”的借口;現在有為數不少身強力壯年的輕人成了“啃老族”,應該奮斗的年齡選擇了安逸,不知羞恥還以為榮。“父母在,不遠游”成了他們虛度光陰的理由,這是對“父母在,不遠游”的一知半解和斷章取義;原句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在古代,由于交通與通訊落后,絕大多數人的交通工具靠兩條腿,只有少數人用馬或馬車等作為交通工具。因此,如果子女哪怕為了生計外出離家較遠,萬一年邁父母出現意外,急需子女照顧或者做出決定時,因為交通和通訊落后的原因,子女往往無法及時趕回父母身邊照顧父母,有的等子女趕到家時父母也不在人世,成了父母與子女的終身遺憾;在古代,對“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正確理解是:當父母年邁或者體弱多病時,作為子女應盡可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當萬不得已要外出遠門時,要對父母的照顧一事考慮周全;當今社會,交通和通訊高度發達,對“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理解要與時俱進,子女有照顧父母的義務,對父母的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條件允許的話子女盡可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外出時要告知父母外出的時間和地點,以免父母擔心。萬一有什么緊急事情發生也比較容易告知子女,如果因為其他原因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離父母很遠,也盡可能抽空多看望父母,在外時多與父母保持聯系,過問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情況。同時給父母報個平安,子女在外,要爭取立功、立言、立德,為父母爭光彩。
對“人定勝天”的極端誤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與天斗,與地斗,老子天下第一”。“人定勝天”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類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超越自然界”。這一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凸顯積極的一面;要正確還原“人定勝天”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楚“定”的意思,《大學》里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由此得知“定”就是“堅定和順應”的意思。其次“天”就是“天道”即“自然規律”,“勝”就是“化解、避免、減輕”的意思。因此“人定勝天”的意思就是“人若堅定的順應自然規律,就能夠適應自然、并通過改造自然來化解災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兩者的排斥對立。
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名言警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濃縮的精華,要正確理解中華“名言警句”必須注意如下三點:
第一,必須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不要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歷史延綿不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仁禮安邦”,“無為而治”,“萬法皆空”,為中國文化之國粹命脈。其根本核心是:倡導善良,尊重天體自然,傳播改造世界,增進人類文明的理論,讓人們在社會實踐生活中,遵守規律,平等進取,使世間生活更和諧美好。只有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來龍去脈,再解讀中華名言警句時才能避免出現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例如不要只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而不知道下半句“只是未到傷心處”,否則就會出現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情況。第二,中華“名言警句”的本意是教人向善,絕對不會教人行惡。如: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等。第三,中華“名言警句”是圣賢或者圣賢和名人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做人做事的規律,既是天道和人道,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它不是什么人發明的,是做人做事的規律,人們必須認識、遵守、適應和敬畏規律,否則就要承受違反規律帶來的惡果。例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王永彬)等。
名言警句猶如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顆珍珠,經歷了時間的淘洗,或流淌著歲月的血液,或鐫刻著歷史的滄桑,或折射出深邃的智慧,或散發出古樸的幽香……它們或精致,或典雅,或幽默,或睿智,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飄逸……它們引人思考,催人奮進,散發著恒久的藝術魅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