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明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分院 江蘇蘇州 215009)
對現代教育而言,培養學生職業行為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工業時代向知識信息時代過渡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當前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中,職業行為能力的體現并不充足,同時體系自身尚存在一定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工作開展,必須盡快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優化與改善[1-2]。
“職業行為能力”最早出現于德國,并逐漸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和采用。職業行為能力是知識信息時代背景下對職業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基礎指導,同時要求職業教育創新與改善。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強調專業職業技能培養,實現綜合能力的一體化教學,促進教育和社會崗位的對接,從而向社會輸送大量優秀應用型人才。職業行為能力主要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能力及行為方式等,并對專業技術能力、方式方法的選擇能力、個人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就是圍繞學習質量而構建的評價體系,是全面、客觀、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和質量的重要形式,在現代教育中有著廣泛應用。對職業教育而言,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質量的量化評價,從而幫助教師、學校、教育部門等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客觀了解學生學習質量,進而針對性地采取合理措施優化教學,引導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與此同時,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反映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從而為高質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提供基礎依據和參考。更為重要的是,構建基于職業行為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能夠實現職業教育和社會崗位需求的精準對接,及時發現學生在職業行為能力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引導、規范和改善,全面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對職業教育而言,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必然離不開職業行為能力,否則難以客觀評價和反映教學情況、學生職業能力等。更不能實現教育和就業、行業發展等的有效對接,影響職業教育水平提升。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更多地集中在學生考試成績上,以成績分數作為衡量學習質量的核心標準。這樣雖然能夠直觀地運用成績分數作為量化依據,簡化具體操作,提高操作可行性,但卻是以犧牲整體評價質量為代價,無法全面、真實、客觀反映學生職業能力,使得評價體系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義。
完善的評價體系是確保學習質量評價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如果體系本身就存在問題,那么就難以實現對評價工作的科學指導、合理規范與有效保障,導致評價作用難以完全發揮。實際上,當前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本身并不完善,導致評價作用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必須盡快加以改善。總體來看,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評價主體單一。當下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往往都是將教師作為核心評價主體,同時以學生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這樣一來,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難以得到充分保障,過于單一片面,容易受教師主觀意識、情緒等影響。在缺乏學生深度參與,學校、教育部門對對口企業等共同建設的情況下,評價效果往往較差。其二,評價項目片面。在強調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中,學習質量評價體系中的項目依舊是以學習成績為基礎,圍繞各學科形成對應的評價指標、要求與規范,導致評價項目過于片面,這種片面的評價體系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綜合能力。其三,評價制度不完善。學習質量評價需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執行,方能保障評價及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然而相關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各評價管理流程之間的銜接不到位,很容易評價管理過于混亂的情況[3-4]。
在具體落實評價工作時,尚在不少方面存在缺陷。首先,評價方式過于單調。當前的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依舊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圍繞學生成績進行定論,并沒有充分踐行綜合化、全面化理念,導致評價工作有著不少問題。尤其是完全圍繞成績和書面報告而展開的評價方式,根本不能滿足對學習質量的有效評價。其次,評價中心完全放在結果上。學習質量評價不僅僅是為了反映教學情況,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為后續教學的改善提供依據。但是當下的評價重心過多地放在了教學結果上,更多的是從結果層面直接反映學習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學過程。這就導致學習質量評價難以準確反映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不利于教學的不斷優化與完善。
為了構建強調學生就業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首先應當基于職業行為能力構建對應的量化評價機制。將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進行量化,并形成多個考評層級,從而更加準確、細致地反映學生執業行為能力。其中根本不能滿足要求這一層級對應的是考核指標未達到30%;經常不能滿足要求這一層級對應的是考核指標范圍為30%~49%;基本滿足要求這一層級對應的考核指標范圍為50%~66%;能滿足要求,平均表現較好這一層級對應的考核指標范圍為67%~80%;常超出預期要求,超出平均水平這一層級對應的考核指標范圍為81%~91%;幾乎總是超出預期要求,非常突出這一層級對應的考核指標范圍為達到或超過92%。具體來看,整個職業行為能力可劃分為社會能力、個人能力、專業能力及表達能力四部分,對應的占比分別為30%、20%、40%、10%。其中社會能力又包含團隊合作、秩序及可靠性三項能力;個人能力包含學習和工作意愿、理解能力、思考和判斷能力、專注力和耐力四項能力;專業能力包含專業知識、工作質量、工作速度及嚴謹性四項能力;表達能力則包含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項能力。在該量化評價機制下,基本考核要求為學生的每項能力均超過50%,即達到基本滿足要求這一層級。
對基于職業行為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進行全方位優化,重點針對評價主體、項目及制度等加以優化。首先從評價主體方面看,摒棄傳統的僅僅以教師作為核心評價主體的形式,將學生、學校、教育部門及企業均納入其中,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評與互評,學校和教育部門也應當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學習質量評價之中,而非簡單地了解相關結果。至于企業則可以和學校展開深度合作,針對自身崗位需要、人才需求等,有效落實相應的學習質量評價工作。其次從評價項目看,推動評價項目的多樣化發展,重點圍繞職業行為能力構建各種對應項目,保障評價多樣性、立體性和全面性。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將專業教育和職業行為能力進行融合,進一步提升評價項目的有效性。最后從評價制度來看,對評價制度進行明確規范,尤其要對評價流程、方法、規范、要求等加以明確,嚴格要求各方按照制度開展評價工作,重點優化評價項目及流程的銜接機制。
在構建機遇職業行為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時,應當全面改善具體落實情況,確保評價工作到位。首先,積極創新評價方式。傳統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同時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導致評價結果較為片面,而且不能完全實現對學生真實學習質量的有效評價。積極探索更加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不再拘泥于成績,從生活、實踐等多個方面加以創新,有利于保障評價結果真實性與可靠性。其次,重視過程評價。繼續做好學習質量結果評價的同時,探索行之有效的全過程評價路徑,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有效反映,從而發現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以及學生發展的不足,為相應的對策制定與執行提供重要依據。最后,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對學習質量評價工作進行有效監管,進一步保障評價結果足夠真實、客觀和可靠。
綜上可知,基于職業行為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能夠反映學生在職業能力方面的情況,并為相應的教學優化提供支持與幫助。學校應當積極構建并不斷完善該評價體系,深化校企合作,及時發現學生在職業能力各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優化,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企業輸送大量對口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