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輝
(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 重慶大足 402368)
生態文明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根本,對解決當前的人口、資源危機起著重大作用。將生態文明滲透于當今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生態意識,還能引領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文章立足高中生物,著眼于生態文明滲透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入闡述。
人口增長快是導致生態問題不斷加劇的重要因素,人口不斷增長加劇了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改造,進而出現了生態問題。比如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的不斷弱化,進而加劇了荒漠化現象,導致部分物種的滅絕,如上的種種都是當前的生態現狀,破壞了生態平衡。另外,不可再生資源的過渡砍伐、企業發展的重度污染問題不斷加劇,不僅對自然造成了破壞,也危害著人類的發展,比如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工廠廢氣、汽車尾氣的排放等等都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立足學校開展的教育形式。生態文明教育以生態學為基礎,以人的現實生活為根本,帶領學生從一個視角探索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需求關系,并幫助學生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生態文明包含基本的生態知識、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教育認為人只有具備一定的社會學知識,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尊重人與自然,才能是一個合格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
生物教師增強自身的生態意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教師要熟知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在結合本校教學情況,組織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生物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并提出組織的基本策略。二,教師要積極參加教育部、學校組織的生態教育活動,研究污染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只要認真觀察和分析便可以發現我們生活的周圍存在很多的生態問題:比如工廠的廢水污染、各種噪音的危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深挖本地的生態問題,構建有效的生物情境,將實際問題和學科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直觀化的體驗和感知中了解當今的生態問題,樹立生態意識。
①生物教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生活是生物學習的根本,通過對生活生物現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讓學生在聽、說、感、思中對生物有更多的了解。在當前的生物教學課堂中,依然以知識講授為主,忽視了生態文明教育,這會阻礙學生的發展。由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知和體驗生活中的生物現象[1]。比如在教學“種群特征”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種群基本特征以及相關知識點,教師在做好課本基礎知識教學之余,還要引導學生采取文獻和網絡調查法等查找種群的密度,讓學生將重點放在瀕危物種上來,并基于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生的所學知識提出實際的保護措施。此外,教師還可以設定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學習探究中來,進而對種群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活環境是相互制約和發展的關系有明確的認知,并最終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②立足高中生物,積極拓展課外知識。通過對高中生物教材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發現:幾乎每個章節都設定了生態環境內容,要想將生態文明教育更好的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就來,就要立足生物教材,構建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如此才能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開展[2]。所以教師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理念,積極優化教學方法,深挖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點,以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更好的拓展。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節內容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明確氧氣于人類、自然生物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設置課下探究問題“氧氣對人類的影響”“臭氧的危害”等,讓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臭氧層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進而理解南北極冰川融化導致海平上升的后果,幫助學生理解工業發展破壞臭氧層進而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危害的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③立足教學實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知與行的合一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生態文明教育也是如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生態文明知識,更要鼓舞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小事做起,不斷地影響他人,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前進[3]。由此,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組織同學們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學生的自主參與中,鼓舞學生制作生態文明宣傳海報、環境保護宣傳冊等等。興趣小組的同學可以發揮課余時間的優勢,將宣傳冊發放到年級中,在同學們共同的交流和探討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工業發展、人口增長,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成了每一個地球人的重要責任。身為一名21世紀的青少年,不僅要了解生態文明知識,更要將生態文明踐行到實際生活中去,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社會和諧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