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玉
(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鎮江 212003)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辭海》中對“人文”的定義:“人文指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包括六大核心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時間創新。其中將人文底蘊排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
人文主要涵蓋了文化、國學、歷史、藝術、美學、教育、哲學、法律等。司法類警官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法律等警察職業技能型課程是教學的重點,其中文化課程包括語文、哲學、歷史等作為基礎課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授課,缺少課外文化知識的拓展,在藝術、美學方面就更少涉及了,警校學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課余時間主要是進行警務方面的訓練,為適應職業化的需求,不斷地進行警務訓練、養成紀律意識。對司法類警校生的培養同樣應該注重“職業精神”,其中“人文精神”對司法工作的價值方向具有很大的影響,警校生未來工作的內容及方法也決定了人文底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職業工作方法需要人文底蘊做支撐。司法類警校生未來工作的對象主要是“犯罪人”,工作方法以“教育感化”“矯正”為主,實踐證明司法類警察的工作內容主要堅持“以人文本”,圍繞著“人”做工作,需要始終把人作為核心,關心人的生存、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發展等,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為了更好地履行警察的職責,予以“犯罪人”更多的人文關懷在工作中亦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另一方面,人文底蘊是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司法類警察的工作相對來說封閉、枯燥且壓力大,他們需要更多的途徑去釋放工作中帶來的負面情緒,同時工作對象的復雜性、工作方法需不斷地創新,這些都要求司法類警校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人文底蘊,未來警官需具備較高的人文積淀與審美情趣,生活中會豐富有趣,工作中也能出新,對自身的提高也會有需求有要求,不斷地提升工作技能,能在工作中成長得更快[1-2]。
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就是要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理解運用人文知識和技能,就是要形成具有人文主義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學生人文底蘊的積淀主要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操作,累積大量的文化知識,其中包括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各類基本知識和成果,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能夠以人文的角度去認知事物、理解事物,運用人文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實踐人文。積淀警校學生的人文底蘊,一方面警校需轉變思想,在重視司法類專業課程、警務技能課程的同時從教材內容選取、課程的編排設計上對人文領域知識和成果有所側重,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加強對人文知識學習的意識,給他們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去學習,去鍛煉,去積累。教師可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長、興趣點、閱讀偏好等因材施教,展開個性化引導、指導,組織以人文為主題的各類活動,以提升學生人文知識和成果積累。
司法類警察職業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和培養以人為本的觀念、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司法類警校生更應該注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個人發展和幸福等方面的學習,其職業工作對象、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從客觀上相對就缺乏人文元素,其中不乏各類負面行為和惡性事件。而人文情懷的塑造有助于司法類警校生樹立“人本”意識,懂得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提升人文情懷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傳統文化和審美情趣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的“孝”“禮”有助于塑造學生道德情操,健全完善的人格,學會尊重人、關愛他人,有助于學生養成“大愛”的價值觀,學校可以組織類似“漢字聽寫大賽”“朗讀者”等類似的傳統文化活動,以傳統文化熏陶警校生的人文情懷。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把培養人的健康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作為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除藝術院校外,各大院校在美育方面對學生的培養都有欠缺,特別是警校類嚴肅性、紀律性極強的院校,美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發現、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司法類警校一向比較重視規范化、紀律性,對學校的硬件建設也比較嚴肅,注重訓練設備的投入,忽視了人格的塑造,人文的培養。學校應注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人文文化,提升校園審美。由于當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其中各類文化都會展現在他們面前,相對而言他們的分辨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亞文化、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學校必須重視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技能和方法。要讓校園文化遍及校園的每個角落,做到將警察特色與人文相融合,充分利用警校的各類宣傳形式突顯人文,形成校園人文的大環境,充分發展警校生個性的特色文化,形成全校人文的大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警校學生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