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軒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1500)
案例教學法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授課期間引入代表性案例,在提升學生對植物生產與環境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保證學習效果。
相較中職院校的其他學科,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存在十分復雜的學科知識,學習難度加大。同時,學科也設置了部分不合理的章節,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不能將掌握知識應用于實際。植物生產與環境的授課中心為理論知識,實踐課程的占比較低,整個授課過程大多通過講授進行,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要求學生應了解常見植物的生長情況與性質,不能僅單純學習教材內容。基于此,教師應在授課期間引入案例教學法,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其可以在學習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表達自身看法,并在與同學交流過程中吸收經驗,強化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應用能力[1-2]。
首先是課程的地位與作用,中職學校開展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發育情況,理解植物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找出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植物生長的調控方式。不同于其他學科內容,植物生產與環境具備明顯的交叉性與實踐性,甚至還包括化學等課程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其次是課程目標,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旨在要求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植物的基本結構、生長規律、生長對光照要求等信息,以此為依據調整植物的生產環境,確保其順利生長。再次是技能目標,通過植物生產與環境的實踐考驗后,學生應掌握植物成長所需的土壤性質、溫度等參數,以合理調控生產環境,比如可以檢測土壤的透氣性、土壤水分以及植物生產期間需要的養分等。最后是職業素質與態度目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可以在實驗中自主掌握知識,并將其應用至生活中,保證實現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同時,還應保證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構建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可以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重視生態平衡。
在授課前,教師應仔細研讀案例,在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案例。同時,還應準確判斷案例的序列,確定學生學習案例時的序列。之后還應保證案例的可分析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案例重難點知識,并積極參與討論。對于復雜的案例,教師還應進行適時引導,寫出詳細的教案,以保證準確回答學生問題。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引入案例教學法時便應為學生展示相關案例信息,通過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培養其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保證主動學習。之后,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與技能時應以案例作為主線,保證各知識點的關聯性。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選擇正確的案例,不可脫離教材的實際內容,并體現整個教學重難點,保證學生直觀學習。除此之外,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案例時,應保證清晰準確,使學生真正理解案例的基本信息。
授課期間,教師為學生展示案例后,還應引導其深入探究分析,一一克服案例中存在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也應以案例為中心,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彼此學習。比如以“霍山縣板栗園植株調整案例”而言,學生在分析案例時不但應了解具體的任務內容,還應分析涉及的相關問題,比如案例中哪些板栗園的植株調整方案比較合理?原因是什么?不合理的調整方案的不合理之處是什么?這樣學生便可以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尋找相關教材與資料,并深入思考,在保證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形成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進行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最后的結束語工作,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在總結案例時,教師引導學生重視案例,認真理解教師的點評內容。同時,教師還應詳細準確地表述由案例研究引發的知識點,使學生精準把握現有的知識層面,保持認真學習的態度。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學生進行研討,提升其綜合素養水平。
為了充分保證植物生產與環境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在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有效引入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保證其可以更好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此后的就業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