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衡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在“深化考試命題改革”部分指出:“優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科的考試功能主要蘊含著3 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化學科考試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不斷增強考試育人功能,挖掘學科育人價值;其次,化學科考試必須堅持服務選才,精選日常生活、生產環保、實驗探究、科學研究方面的素材,要求學生運用學科基本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檢測學生的學科素養水平;再次,化學科考試必須堅持引導教學,積極強化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強化對實驗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強化對學科能力多維度、多層次的考查,強化對新反應、新裝置、新成果、新技術的提取、加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1-2]。
考查要求主要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4 個維度進行構建。其中,基礎性涵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綜合性涵蓋學科內綜合、學科間綜合、方法綜合和形式綜合;應用性涵蓋解釋生活中現象、解決生產中問題、闡釋社會中熱點和解答實驗中疑問;創新性涵蓋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和思維創新。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化學科命題要根據質量監測考試的目標定位及功能價值,明確考試類別與水平。以高三不同階段考試為例: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在高三第一階段復習結束后進行,主要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強調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網絡化水平;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檢考試在高三第二階段復習結束后進行,主要檢測能力的層級水平,發現復習教學中的問題,因此在試題情境的新穎度及問題的深度方面都可以進行深挖;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質檢考試是在高考前一個月時進行的,此時既要全真模擬高考試題,又要適當控制試題難度,鼓舞學生學習的斗志,測試宗旨主要聚焦“立德樹人”“引導教學”,兼顧“服務選才”,也就是說,試卷一定要有良好的區分度,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反映出真實的問題。
學習探索情境,是指以化學科專業語言與符號,按照學科邏輯呈現的形式情境,主要用于檢測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調用,體現基礎性的考查要求。基于學習探索情境的試題命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命題素材主要來源于教材,降低情境素材的陌生感,提升學生入題的信心;二是試題設問的形式要盡量常規,讓學生有充分的獲得感;三是情境素材要注意整合性,不要都是辨識記憶型的素材,以免學生的能力與思維得不到發展;四是情境素材注意呈現的多樣性,讓學生在流程圖、圖像、曲線、表格、模型等多種呈現形式中,準確提取關鍵信息,并與已學核心知識整合,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
例如,下文例題就從SO2和 NO2出發,將教材上孤立脫硫或者脫硝工藝的考查通過遴選真實情境綜合起來,設問形式上都是事實型、分析型任務,設問要求學生能夠整合元素化合物及電化學、化學平衡的知識,素材形式上有模型流程圖,要求學生在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整合已學知識,發展理解與辨析、分析與推測等學科關鍵能力。
例 1:利用下圖(圖略)裝置可實現煙氣中NO2和SO2的同時脫除。回答下列問題。預處理器中先進行初步脫硫NO2(g)+SO2(g) = NO(g)+SO3(g) ΔH 已 知:2NO(g)+O2(g) = 2NO2(g),ΔH=-113.0kJ·mol-1-1,2SO2(g)+O2(g) = 2SO3
(g),ΔH=-196.6kJ·mol-1,則 ΔH=________kJ·mol-1。例 題 以過硫酸鈉同時脫除煙氣中 NO2和SO2作為情境素材,巧妙地將教材中學生相對熟悉的鈣基固硫法、電化學脫硝法整合起來,考查蓋斯定律、平衡常數的計算、利用 K 進行平衡移動的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守恒法計算、綠色化學等必備知識。
生活實踐情境,是指按照現實生活中化學現象及其轉化的內在規律呈現的真實情境,主要用于檢測化學原理的遷移與應用。基于生活實踐情境的試題命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體現生活性,精選與生產生活高度相關的情境素材,讓學生在試題解答過程中感悟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自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二是要體現真實性,生活實踐情境一定要符合大眾的基本認知,通過學科知識來進一步深化大眾的認知;三是要體現科學性,一定要經得起推敲,一定要符合基本的實驗事實,符合基本的科學原理。
基于學術探索情境的試題命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體現前沿性,讓學生感悟學科前沿發展方向,通過試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二是要體現挑戰性,讓學生在具有高度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中整合知識,形成能力;三是要體現趣味性,讓學生在完成學術情境問題中感悟化學之趣、化學之美。
基于高考評價系統的化學考試命題打破了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雙向細目表命題模型,要求命題者不僅要側重于基礎知識本身,而且要著重于考試內容中試題的核心價值,體現價值第一,同時也要注意學科素養的培養和關鍵能力的公開。在考試要求上,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試,體現教學與考試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學科的融合,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結構系統化,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