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竟剛 王虎挺
(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當前,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兩個問題逐漸明晰,如何培養人已成為當前教育者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途徑多種多樣,五育融合是當前和今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之一[1]。
教育生態學認為,教育的各要素存在內在聯系,只有通過相互作用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德智體美勞五育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滲透、互利共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五育之中,“德”定方向,“智”長才干,“體”健身軀,“美”塑心靈,“勞”筑夢想,“五位一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然而長期以來,五育之間相互割裂和不平衡不協調發展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掃盲”教育、普及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等效果顯著,從根本上解決了受教育權的問題。然而,受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應試教育”“五唯至上”等弊病依然存在,五育之間結構失衡、融合不深,等等,與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五育融合是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強國的迫切需要。
全員育人,突出育人的主體性,強調學生、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在育人過程中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程育人,突出育人的連續性,強調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分階段的工程,各育人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全方位育人,突出育人的系統性,強調要充分挖掘各類育人載體和元素,最大限度實現與人的目標。五育融合,則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闡述了五育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使教育目標更明確,路徑更清晰。五育三全共同構成立德樹人的四梁八柱[3],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者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首要主體,實現五育融合,需要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改進教育方式、完善評價機制,這對于教育者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德是養成的,智是學成的,體是煉成的,美是化成的,勞是干成的。可見,五育融合極具實踐性,教育者要及時轉變理念。從關注“知識灌輸”轉變為關注“情感體驗”,從關注“理論學習”轉變為“實踐習得”,從關注教師“教了什么”轉變為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品德、增長才智、強身健體、美化心靈、崇尚勞動,切實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只有建立在這個理念上重塑教育目標、探索教育方法,才能使立德樹人的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好的教師要有“五術”,即道術、學術、技術、藝術、仁術。筆者認為,實現五育融合,教育者至少需要三個方面能力,一是專業能力,讓教育更有深度。教育者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和精湛的專業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態度、職業精神和意志品格。二是洞察能力,讓教育更有精度。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育人元素,在“五育”中精準認識、把握和實現“一育”。三是遷移能力,讓教育更有廣度。教育者要善于在“一育”中發現“五育”,實現教育的多向功能。比如勞動教育過程中同時具備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和創新的教育功能[4]。教育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力,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育效果。
要破除五育不協調發展、不平衡發展瓶頸,實現五育融合,要求教育者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成長點和施教點,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一生一策、發展個性。摒棄“大水漫灌”,采用小水滴灌方式,探索個性化育人模式,逐漸形成獨特的育人風格。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友愛的姿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從而達到潤物無聲、塑造人格、凈化靈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