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江蘇省昆山市巴城中心幼兒園 江蘇昆山 215314)
正如著名的“手表定律”實驗。因為兩塊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1]正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嚴格與祖輩的慈愛相左,兩種介于正確和錯誤,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教育方式,其結果就是造成孩子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2]。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采用一些方法來應對各方壓力,以緩解緊張和苦惱。若處理方式有效,孩子可能表現為兩面都處理得游刃有余;當應對方式不能解決問題時,則會表現出較強烈的自卑感、叛逆等消極情緒,易形成敏感多疑、孤獨自閉、冷漠抑郁等不良個性。這就體現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對家庭教育中教育分歧這一現象加以分析,期望家長能夠對家庭教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并理解對于家庭教育分歧的意見和建議。
從理論上看,一方面為其他幼兒教育研究者在家庭教育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探究總結出家庭教育新的方法、新途徑,為將來的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從家庭教育分歧這一角度出發為家庭教育的理論做了補充,使家庭教育這一方面更加完整。在實踐檢驗中,從而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概念,讓家庭教育更好地實施。
以幼兒雯雯為例。在她遇到某個困難不能自己解決時,總是掛著眼淚,哪怕是折紙步驟跟不上時也會號啕大哭,更不要說是受到了批評。在與指導老師和家長的交流下得知,雯雯也是家庭教育產生分歧的受害者。在家中,媽媽對于雯雯的要求極高,在某方面做不好時,則會厲聲呵斥,有時媽媽的責罵和她的號啕大哭引來了爺爺奶奶的疼惜,將她護在身后,讓她得到了“庇護”。從而導致她總是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遇事生怕做得不好引來媽媽的訓斥,束縛住了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展的個性從而變成了一個膽小愛哭的小女孩。
以龍龍為例。媽媽對于他的頑皮頗為頭疼,想要管教時,則被她的奶奶加以阻撓。他的奶奶則認為“男孩子要皮一點才聰明”,縱容著龍龍的頑皮,于是龍龍變本加厲,舉止粗魯,善用武力爭搶解決問題。更有甚之,龍龍在老師面前爭搶了別人的玩具,在課上跑來跑去擾亂紀律對于老師提醒的話語充耳不聞;在媽媽面前毀壞玩具,在家里對于媽媽的制止視若無睹,在奶奶面前對于他所犯下的錯事就矢口否認,惹得奶奶以為老師和媽媽都冤枉了他。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龍龍小小年紀便養成了當面一套背面一套的習慣。
在家庭教育中極端的教育方式會給幼兒帶來諸多方面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德從父母的反應性、關愛和要求、控制兩個維度,把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權威型、溺愛型、忽視型[3]。
1.權威型
即父母說了算。所謂的一棍子打死。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表揚。長此以往,這種家庭家教方式會使孩子產生消極、被動、自卑、懦弱、自閉、依賴、叛逆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脾氣暴躁、包容心差。
2.溺愛型
這樣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容易形成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懶惰、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形成一系列不適應社會要求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征。
3.忽視型
這樣的家庭教育在精神上沒有提供更多的支持,對孩子缺乏關愛、缺少要求、沒有期待,親子間交往較少,不關注、不了解,對孩子的一切行為舉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態度,給孩子一種被忽視和冷落的感覺。
4.民主型
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既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提出正確、合理的要求,又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對其進行積極、正確的指導,引導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人際交往。
以上權威型、溺愛型,忽視型都屬于家庭教育中極端的教育方式,這樣會給幼兒帶來諸多負面的影響。
蒙臺梭利認為,人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而是0~6 歲這一階段,因為人類的智慧就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不僅是智慧,人的心理也是在這一階段定型的[4]。
據調查,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感覺到父母的愛,但是我們家長卻是百分百愛孩子。這就是說家長和孩子在溝通交流方面出現了問題[3,5]。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是人,家長也應傾聽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而不是將家長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滿足孩子適當的要求,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教育氛圍。
在民主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下,幼兒才能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獨立、寬容、勇于創新的個性,才能健康地成長。
同時也應因人而異,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多采用鼓勵表揚的方式以免造成孩子更不愿挑戰新事物,對于有個性的孩子可采用直觀的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可以通過接送幼兒的談話中,你今天開心的事情?你今天玩得開心嗎?等等。例如,家長可以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種開放活動、各類親子互動機會,直觀地感受孩子在集體中所表現出的情況。然后做好適時地、積極地引導工作。
總之,讓我們一起去完善我們的教育概念與其正確、合理的方式方法。讓良好的家庭教育伴隨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