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學
(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 重慶 643100)
創設情境無疑是增強學生對歷史感悟的重要手段,創作歷史情景劇讓學生理解歷史時更能“設身處地”,為發散式教學的開展做鋪墊。通過情景再現,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歷史場景中,經歷著正在發生的歷史事件,以“旁觀者”的身份體驗歷史,展開充分的想象[1]。
在講述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演變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幕情景劇。首先旁白交代:“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時局動蕩,各諸侯國求賢如渴以謀國富兵強……”然后學生分別扮演儒、道、法、墨各家,針對時局闡述各自的治國主張,中間穿插儒道、儒墨、儒法彼此質疑批駁,“百家爭鳴”,在電光火石的爭論中突破一個個知識點。扮演國君的學生不時點頭贊賞,又不時凝眉沉思,最后面向學生觀眾提問:“寡人該用哪家理念治國呢?”劇情結束。隨后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在討論中理解各家的思想主張,發表自己的看法,主動參與課堂。有的學生力挺一家思想主張,也有的學生站在當今時代回望歷史,提出“兼取各家之長”的觀點。教師積極鼓勵學生發言,進行點評總結,肯定學生的思維探索。最后帶領學生再次回歸到歷史時空“春秋戰國時期”,深化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為什么諸子百家主張不同?”“為什么儒家復古,克己復禮;為什么法家開新,以法代禮;為什么道家出世,無為而治”,推動學生進一步打開思考的層次,領略歷史的奧妙。
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更好的應用發散式教學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幫助學生從知識點組成知識模塊,再搭建不同知識模塊間聯系,最后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正確的學習方法,鍛煉思維能力。
在高三復習《近現代西方科技史》專題時,我和學生完成了從科學成果到方法論這個知識體系的整合[2]。首先常規梳理物理學成就、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的知識點,初步形成了近現代科技史的發展脈絡。接下來回顧:“牛頓到底牛在哪里呢?”,學生回答“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是的,牛頓把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原本孤立的學科,通過物質的機械運動統一起來,建立起系統性學科,當然非常牛了。更重要的是牛頓和其他科學家們一起確立了一種新的世界觀——機械論。機械論認為世界是客觀物質的,是確定的,是可以認識的,就像星體運行和天文現象都預測的一樣。這對人類的認知意義很大,自此之后,人類有了非凡的自信心,不再匍匐在神的面前。我們今天遇到問題,不求助于神,而是努力解決問題,相信問題一定有答案,這種自信來自于牛頓的年代。
“那么工業革命又是怎樣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的呢?”我出示材料: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機,代替手寫打字機的發明,數學家巴貝奇發明能解微積分的機械計算機。學生們看到:人們發明了能解決問題的機械。我補充道:“人們相信任何事物都是確定的,機械能夠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世界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機械時代,甚至有機械論者寫出了《人是機器》的著作。這又有什么問題嗎?有,如果一直用工業時代強調的機械論方法解決問題,會出現認知偏差”。從20世紀初開始,面對物理學危機,普朗克、玻爾等物理學家開創了量子力學領域,科學家們逐漸接受了不連續性、不確定性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那么,在信息時代,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講述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認知的影響,我總結:“人們從相信世界是確定的、可預測的機械思維中走出來了,根據大數據信息反饋做出調整,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不再單純地預測未來。”
通過物理學成果延伸到看待事物的方法,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的學習方法,提升了發散思維的能力。
發散式教學的目的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同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在課堂上巧設一些探究問題,讓學生發表見解,在思考中學習。
在探究“光榮革命”時,傳統“定論”是“大家都頌揚、稱贊的,帶來了進步、建設與光明,而沒有野蠻、流血和殘酷,更沒有破環、混亂與倒退”。那么,“光榮革命”可能這么“光榮”嗎?把問題加上“可能”兩個字,這種條件式的表達,非常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式。接著我把光榮革命的其他史料和史學研究不同觀點展示出來:這場革命和所有現代革命一樣,“它是牽涉流血、沖突的全民性大規模斗爭,造成了思想、政治、社會、宗教、外交等方面的斷裂和根本改變”;“它和其后的法國、俄國、奧斯曼帝國、中國等等的革命并沒有基本分別,他們都是社會向現代轉型過程中所要經歷的相同階段”。對此學生討論、質疑、總結,得出了結論:現代化要改造整個社會的機構體制,不是請客吃飯,需要貨真價實的革命,不太可能避免流血、斗爭。光榮革命相比其他革命平和、順利,也許是被后來的政治家或學者夸大了。學生整個思考過程對邏輯分析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3]。
將發散式的教學方法應用在歷史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合理運用這一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也可以構建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讓學生受益于歷史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