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桂花
(重慶市石柱中學校 重慶石柱 409100)
高中歷史,是培養歷史觀與價值觀的重要學科。利用歷史課程培養學生史料史證核心素養,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史證能力,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效果,是教師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教材是教育工作實施的載體,也是學生史料史證素養培養的關鍵。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史料史證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分析歷史事件,以此提升學生史料史證能力。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史料核心素養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史料實證能力,并運用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課堂教育中,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研究與分析,選擇適合的史料,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借此培養學生史料能力,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以“抗日戰爭”內容為例,進行這一歷史事件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精神,以此提升學生課本知識學習效果。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關于抗日戰爭的故事嗎?學生:七律長征。教師:沒錯,誰可以背出這首古詩?學生2: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回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答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教師:那你們知道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嗎?學生3:對紅軍長征過程的描述,表達革命戰士的艱辛。教師:接下來,結合《七律.長征》這首詩,學習“抗日戰爭”這一知識點,思考抗日戰爭在我國的歷史意義及影響。通過古詩的應用,教師可以將革命戰士為國家自由、人民自由付出的一切更加直觀的呈現出來,使學生意識到這一事件對國家、人民發展的影響,以此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教材內容的優化,為學生提供更多史料信息與問題分析機會,促使學生分析能力形成。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篩選史料,將此以多種不同形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史料信息,以此提升學生史料分析能力,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課堂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2]。課堂教學中,選喲根據學生學習上存在不足,設計學習任務,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以此提升教育效果,促使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形成。
如,“禮”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的是秩序,孔子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也說:“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如果“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董仲舒說:“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虛無飄渺的“天”執政,完成“天”所賦予的工作。盡管董仲舒建議對其他學派加以“滅”“絕”,但漢武帝并未實際推行。只是剝奪了在官方學校中的傳授資格,而未受滅絕式鎮壓。
出示資料后,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就材料內容與學習知識討論“漢武帝推行的政策是什么?其意義體現在什么地方”?學生討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相關知識點寫出來,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以此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實踐中提升歷史資料分析能力,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核心形成。
歷史教學中,問題設計可以輔助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歷史知識,能夠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日常教學中,加強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通過資料與教材內容的結合,引導學生分析知識,感悟更深刻的內容[3]。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習基礎的設計,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個性,科學設計教學問題,輔助學生進行更加深刻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礎。
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道:這一材料中孟子的觀點是什么?反映出孟子主張的思想是什么?你對此有什么看法?確定學習材料后,則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運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內容,分析這一歷史資料,并對教師提出問題進行解答。通過提問與學生知識的分析,使其快速掌握基礎知識,并學會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無形中提升學生知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史料素養。教育工作中,加強師生互動,增加學生交流欲望,引導其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以此提升素質教育效果,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促使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形成,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與內容,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史料的運用,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