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近幾年,我國稅法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革:2016 年全面實施營改增,標志著實施60 多年的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17 年企業所得稅中的“減半征收”優惠范圍從年應納稅所得額30 萬元提高到50 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了75%;緊接著,新個稅法又于2019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工資、薪金所得允許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5000 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并適用新的綜合所得稅率等等。
這一系列的稅制改革,鼓勵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體現了國家“減稅降費”的決心,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當然,稅制的改革同樣也對高職院校的稅法課程的教師團隊帶來了挑戰,如何緊跟稅制變革,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培養出市場緊缺的稅法人才,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稅法課程在高職院校里一般屬于財會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由于課程難度較大,大多院校不會在入校的第一年開設。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稅法課程是該校會計專業二年級學生的專業課核心,是在學習了“基礎會計實務、出納崗位實務、成本會計實務、基礎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等前修課程后開設的,后續課程有“審計、綜合會計實訓、頂崗實習”。主要采用“以稅種類別為一個單元,以每個稅種為一個任務模塊(章節)”的教學模式。
通過SWOT 方法分析,可以得出各個高職院校稅法課程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各個院校根據自身的分析結果找出問題與困難,再來對癥下藥。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稅法課程為例,分析的結果如下:

圖1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稅法課程SWOT分析
1.課程建設目標不夠明確,標準不夠統一
各門課程的建設目標應該是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表現。稅法課程的建設總體目標是提升會計專業學生處理應稅事務的職業綜合能力,培養滿足納稅會計崗位需要的財稅類人才。但是由于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對于會計初級考試證書的關注度往往比是否能夠順利就業要更高,因此為滿足學生的考證期望,該門課程的近期目標一般根據會計初級考試大綱調整為“證書課”,或者“考證課”,講授會計初級證書中《經濟法基礎》的稅法考試內容。這樣會導致課程建設目標短期化,功利化,課程建設標準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利于人才培養的長遠目標實現。
2.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還有待提高
由于稅法課程是專業核心課中較難的課程,很多法律知識需要理解后記憶,有些學校既沒有稅法課程實訓軟件,也沒有專門的實訓場所,全部課程按照理論課內容講授,沒有辦法完全實現“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要求,因此課堂上氣氛較緊張,學生學習壓力大,學起來比較辛苦,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學習興趣不強。
3.稅法課程對授課老師的備課要求較高,目前師資水平及人數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存在著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另外,具有雙師素質和能力的教師極度缺乏。稅法課程與國家稅收政策聯系相當緊密,要求老師實時了解國家政策變化動態,理解政策變化對稅法的影響,掌握變化背后的原因。這對授課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對于很多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授課老師而言,要從企業的角度來理解政策的變化和背后的原因,并培養出具有一定稅收籌劃能力的稅務會計技能人才,的確有點不太現實。
4.課程教學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內容還不夠
傳統的會計職業,往往被認為不適合創新和創業,因此對于創新和創業的認識不足。但是,隨著會計行業變革,稅收制度的變化,要求我們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稅務會計信息處理人才,因此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應適時加入創新元素。例如,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的報稅方式發生了變化,很多以前不能抵扣的項目已納入到專項扣除,如果能夠合理籌劃,將為個人及家庭節省不少稅負。因此,無論是從企業角度還是學生個人角度,具有創新思維,對于將來的稅務會計技能人才都有很大的幫助。
5.尚未形成完善的有針對性的稅法線上教學資源庫
如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線下自學、線上預習、云課堂、微視頻、微課、慕課等等,只要授課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源,自主性強的學生都能暢游在學習的海洋中。但是,網上資源琳瑯滿目,沒有細分,沒有針對性,稅法授課教師不能不加選擇的投放給學生。在備課時,授課教師最好能親自制作微課、小視頻、習題庫等線上資源,以及線下發放活頁式稅法工作手冊替代傳統教材,以便隨時更新改革的知識點。然而,這些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課程團隊教師的共同合作,花費一定周期才能完成,這對稅法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稅務會計的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要實時與企業對接。可以利用每周教研活動時間及寒暑假,開展針對課程建設目標及標準的培訓課程,聘請企業高管來校探討,促使老師們加強學習,將稅法改革的新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加強對學生會計職業素養的培養和納稅技能的訓練。
此外,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啟動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將財稅技能等級證書內容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課證融通”,培養適應當前市場需求財稅人才。
稅法課堂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法、案例引導法、VR場景教學、翻轉課堂手段等。
1.角色扮演法
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個不同小組和小組中的不同成員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有利于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責任,也便于不同小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例如:增值稅需要區分小規模納稅人辦稅員、一般納稅人辦稅員;在一般納稅人中,需要根據操作方式的不同區分手工辦稅和網上辦稅;在同一個企業的一個完整的辦稅流程中,還包括企業申報和稅務機關審查等不同角色。分角色實訓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中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訓練。
2.案例引導法
教學案例包括用于辦稅業務指引的實用案例、違法處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辦稅業務指引案例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案例。案例的表現形式有:文字、圖片、影像、Flash 演示、動漫等。
3.VR 場景教學
為學生提供辦稅業務示范操作過程演示,把學生帶入一個虛擬現實的學習場景中。學生對照這些演示操作就能比較全面地了解實際工作中的操作流程,并按照操作演示的指引完成模擬操作。
4.翻轉課堂法
每完成一個小結的授課任務之后,讓學生來“說課”,將本節知識點用思維導圖或者表格等方式將重點內容說出來,老師和其他同學當學生在下面旁聽,并給出評分及意見。
組織實施稅法課程“師徒結對,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青藍計劃”專項工作,增強稅法課程教學能力幫扶的針對性。
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推進教師企業實踐項目的常態化。引進駐校代理報稅服務機構,建設“校中企”。例如,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由學校提供辦公場地(會計手工實訓室),將武漢精算盤會計代賬公司進駐學校辦公。由進駐公司提供需要代理報稅的企業客戶,專業教師和公司職員共同指導會計專業學生參與代理報稅業務頂崗操作,校企共建,從而實現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稅務專業技能、崗位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使專業教師及時把握財政、稅務等制度方面的變化,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通過與稅務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報稅軟件公司的多方合作,授課教師團隊主導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的稅法習題庫、微課資源庫、案例資源庫、課堂活動資源庫等線上資源,以及“活頁式稅法工作手冊”“每日一練”等線下資源庫,豐富稅法課程的授課形式及內容。
在新稅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稅法課程教師團隊唯有不斷加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迅速應對改革后的稅法教學,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的財稅技能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