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彤
過去這一年是印度的多事之秋。2019年2月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因普爾瓦瑪襲擊案劍拔弩張。5月大選,印度人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蟬聯執政,莫迪總理聲望如日中天。但政壇隨即風波迭起。先是8月聯邦政府通過修憲取消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引發印巴關系持續緊張,一度瀕臨戰爭邊緣。12月印度議會又通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造成全印多地大規模抗議并演變成騷亂。與此同時,印經濟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GDP斷崖式下跌,全年表現遠遜于2018年。
印度媒體認為,多年的治理積弊積重難返,加之近年印度人民黨政治右傾,強推印度教至上,經濟改革又進入深水區。新舊積弊疊加,治理難題在2020年給莫迪帶來嚴峻考驗。
第一,宗教和族群和諧問題。保持印度的宗教族群和諧、社會穩定、多元文化共存,是印度的世紀難題。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印度時,利用教派矛盾“分而治之”。國大黨執政時奉行世俗主義原則,倡導宗教和諧。印度人民黨具有濃厚的印度教色彩,由印度教極端教派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RSS)脫胎而出,其意識形態的核心是印度教民族主義。它倡導復興印度教文化,強調“印度教特性”,即一個國家(印度)、一種文化(印度教文化)、一種宗教(印度教)、一種語言(印地語)。
2014年莫迪總理執政后,發展牌和宗教牌并用,加快以印度教文化為旗幟的大國建設步伐,提出建設“新印度”口號,利用印度教民族主義擴大影響,鞏固執政根基,加快了印度政治右傾化、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趨勢。莫迪總理蟬聯執政后,連續發力,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批準重建羅摩(印度教的大神)廟,廢除穆斯林的“三聲休妻”法,實施《公民身份法》修正案。
印度教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以民粹主義為包裝、以印度教特性為旗號,可提高印度教徒的認同感,贏得更多政治支持。但它排斥穆斯林,加劇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和社會對立,刺激地方分離傾向。在對外關系方面,印度的這些舉措導致印巴關系持續緊張,也使印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關系受損,印度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到削弱。
第二,遏制經濟斷崖式下跌。人民黨執政后,政治上與國大黨大相徑庭,外交上與不結盟政策漸行漸遠,唯經濟上延續了國大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莫迪出任總理前,在古吉拉特邦擔任首席部長達11年之久。他招商引資,關注民生,重視基建,政績斐然。出任總理后,莫迪注重打發展牌,提出“印度制造”“數字印度”等響亮口號,GDP增速曾數年保持在7%左右。但如今印度經濟增速已經連續6個季度下滑,去年一季度GDP增速5.8%,三季度跌至4.5%。
印度經濟增長放緩,有多種原因。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印度對外貿易受到拖累,外資和國內私人資本投資減少,企業負債率高,進而影響消費,導致經濟增速放緩。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電力嚴重缺乏,這些都制約著印度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外,莫迪政府經濟政策失當的后續負面影響逐漸顯現。2016年年底,印廢除大面額紙幣,2017年又實施全國統一商品和服務稅,對農業、中小企業帶來傷害。深層次原因還是印度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不平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印農業占GDP比重為15.87%,工業為29.73%,服務業為54.4%。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導致高失業率,年輕化的人口紅利得不到充分發揮。
第三,協調聯邦和地方關系。印度民族和語言眾多,宗教、文化多元。獨立后各地興起了以民族和語言為基礎的建邦運動,刺激了地方勢力坐大。各邦政黨林立,形成盤根錯節的地方實力派。在聯邦執政的政黨大多數時候需與地方政黨結成友黨,才能有效施政。而這種友黨關系通常很脆弱,常常因利益不合就一拍兩散,導致聯邦政府垮臺。各邦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有較多自主權,各行其是,與聯邦政府分庭抗禮,造成央地政府施政能力和效率低下。莫迪政府上臺后,與地方政黨合縱連橫,執政邦區增多,對地方政府總體掌控能力加強。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西孟加拉邦、旁遮普邦等地均為反對黨執政,對印度人民黨形成制衡。聯邦政府則利用預算撥款、大型項目等執政資源對地方政府施加影響。加強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掌控,仍是印政府面臨的主要治理難題。
第四,環境污染治理。近年印度霧霾嚴重,成為最遭人詬病的治理難題。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首次在德里期間,冬天是最好的季節,風和日麗,繁花盛開。2016年,筆者重返德里,卻發現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2月下旬,整個冬天都籠罩在濃濃的霧霾中。德里的首席部長公開批評聯邦政府政策失當,導致德里成為“毒氣室”,每個德里人都是“吸塵器”。德里周邊的哈里亞納邦、北方邦也面臨嚴重霧霾。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到恒河沐浴,洗清罪孽,凈化心靈,是印度教徒一生的愿望。然而,如今的恒河已被嚴重污染。在圣城瓦臘納西的恒河邊上,水流渾濁,到處可見沐浴的信徒,岸邊同時又是焚燒尸體的火葬場。污染已成為印度不可承受之痛。雖然政府也希望學習中國的治霾經驗,出臺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彰。
印度是我重要鄰國,同為新興經濟體。印度的治理難題,與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共性,也有獨特性。在全球化時代,相互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取長補短,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造福人類。▲(作者是南亞問題研究學者)
環球時報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