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一場疫情讓人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要去改變很多。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解封,許多人舒了一口氣。
復工了,商場里的人也多了,景點陸續有了游客,甚至洗浴中心也恢復營業了,上下班高峰時段,馬路上也重現擁堵的狀況,更有不少的人出門不再載口罩,相互間大膽地握手問候,好像疫情并沒有發生過,或者是那些可怕可惡的病毒已經消失,天下太平了。
微信圈里看到一伙人聚集在酒店吃喝的照片,還特意說明,這是疫情后的第一次相聚,大家格外高興,也格外珍惜。照片里的人除了五零后就是六零后,年長的快70歲了。這個年齡段按說最危險,因為這次疫情有個特點,年齡越大越容易感染,一旦感染很難治愈,癥結還是年齡的緣故。而且,這幾位老兄相互間坐得很“親密”,幾乎膀子挨著膀子。再看那筷、勺,散亂地擺在各自桌前,一點沒有分餐的跡象。
真想提醒那些朋友,疫情雖然好轉,但形勢依然嚴峻。國外,病毒如火如荼地擴散,上百萬人都中了“槍”,國內輸入性、無癥狀等情況,依舊有潛在危險。然而,真要開口又犯嘀咕,人家能聽嗎?都這把年紀了,又不是些草莽之人,一個個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貴為“白領”階層,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肯定有一定之規。能這樣“瀟灑”,也許自有道理。旁觀者雖好言,但到了人家耳朵里,說不定就變成了吃飽撐的,豈不自找沒趣?
想起一位朋友“哭訴”,前些天老同學約酒局,這位朋友家里有3歲的外孫,擔心外出萬一染上什么細菌,跟女兒女婿無法交代,便婉言謝絕了。結果遭到一些同學的責怪、挖苦。朋友感到委屈不解:我做錯了什么?
沒錯,有錯的是他那些不講情理的同學。
疫情緩和了不假,逐步恢復了常態也不假。然而這些都是有“度”的,需要循循漸進,量力而行。病毒還在國外肆虐,國內自然要謹慎小心。病毒無國界,這不是句玩笑話。中央高層多次開會研究下發文件,目的很明確,鞏固已有的勝利,嚴防“死灰復燃”。復工了,但該防控的依然要防控,酒店、飯店營業了,但要求桌與桌、人與人之間都控制在一定的距離,而且提倡公筷公勺和分餐制。
另外,在人多的地方、需要排隊的地方,各地都在提倡“安全社交距離”,有句話說得好:因為愛你,離你一米。保持距離,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拒之門外”,而是特定時期、特殊環境下的新“理念”,彼此都安全,相互都受益。為什么要這樣?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解釋說,說話交流時會產生飛沫,但隔開1.5米,大多數沒問題。
有人很任性地不遵從“安全社交距離”,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自己痛快了,但家人親友們會是怎樣的感受?再說了,這種所謂的“壯舉”有何意義?除了被人不屑和恥笑,還能得到什么?
許多人存在僥幸心理,而這種僥幸的土壤應該是潛移默化、隱藏至深的痼疾和陋習。那些不健康的習慣、不衛生的做法、不講究的行為,細想都是多年滋生和殘留的“惡素”,在侵襲著人們,即便在嚴峻的生死關頭,稍有松懈,也會隨時出現。公筷公勺、一米線,舉手之勞的事,為什么就堅持不下來呢?還不是多年習慣作怪?
一場疫情讓人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要去改變很多。文明意味著健康、希望,陋習象征著落后、愚昧,為什么不下決心拋棄這些陋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