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懷擁多姿玄武湖、身環(huán)妖嬈秦淮河的石頭城,食文化早已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幾乎每個“老南京”對美食都有著強烈的追求。其中,有那么一款濃稠香甜的糖粥藕,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成為數(shù)代南京人共同追尋的金陵味道。
記得早年間,一到傍晚時分,繼炒米糖開水、炒元宵、丁當餃子、茶葉蛋等一系列叫賣聲過后,街巷深處又傳來陣陣“噠噠”有節(jié)奏的擊梆聲和“糖粥——藕”的吆喝聲。聞聲處,但見一人一擔和著那一顛一顛好似扭秧歌的熟悉身影,由遠及近,誘得一干被喚起了饞癮的孩子紛紛圍攏過來,整個巷子也再一次熱鬧了起來。
如今的金陵城,舊時走街串巷叫賣糖粥藕的擔販,已成為南京人永遠拋不去的記憶片段。然而街頭尚存的店鋪,依舊繼承著這座古城的溫柔味道。上次去南京,我便尋到了一家聲名遠播的百年老號。
與不少用年邁手藝撐起的鋪子一樣,該店沒有精致的裝修,也沒有華麗的門面,招牌下明碼標價著小店經(jīng)營的各種吃食:糖粥、糖芋苗、桂花元宵……當然,還有這作為“金字招牌”存在的糖藕粥。
或許是“老南京”素有在霜降節(jié)氣吃藕食俗的緣故,當日店中的生意極好。在來店里的人群中,不僅有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有壓低帽檐的年輕小伙和挎著名牌包包的時髦女士。一個個熟門熟路地點上一碗藕粥,再要上兩塊鹵干或茶葉蛋,各自端碗進店喝粥。再看鋪子里,盛粥的是位姑娘,站在大銅鍋后,麻溜地開鍋、切藕、盛粥,風(fēng)范十足。而不經(jīng)意間從揭開的鍋蓋下冒出的那股熱騰騰清幽甘甜的氣息,伴著紅紅的爐火,于這清寒的秋日早晨,先讓人的心暖和了起來。
所謂“糖粥藕”,乃是一種用糯米煮粥,拌以紅糖調(diào)味,食用前再拌入熟藕片的吃食?!栋组T食譜》中稱其“藕爛而粥黏,亦養(yǎng)人之佳品”。別看價格低廉,一份地道的糖粥藕,所需的真材實料和手藝功夫,可一點都不少。原料上,米宜用高淳產(chǎn)的香糯米,蓮子、桂花則以杭州產(chǎn)的為佳。至于藕,須選一年之中口感最好、粉質(zhì)較多、吃起來既軟綿又甘甜的香花藕。將藕清洗曬干去頭尾后,填上糯米,并加上紅糖和桂花。
國人制菜,最要緊的是火候,那家小店仍在用煤炭提供熱能。據(jù)店家介紹,他家供應(yīng)的粥,至少得用大火煮、小火熬上兩小時,從而達到米粒不散卻又顆粒分明的要求。煮藕更是慢工出細活地花費整整四小時,如果火候不夠或熬制時間不充分,味道就出不來。雖說麻煩了點,但舌頭絕騙不了人。
南京人對吃食素重“看相”,糖粥藕自不例外。一碗剛到手的糖粥藕,剔透閃亮的藕片帶著熱氣躺在煮得黏乎乎、稠篤篤的粥里,清香四溢,養(yǎng)眼而饞人。
曾聽人這么說過:傳承的味道,可以喚醒麻木的記憶。此言不虛!譬如眼前這鍋用爐火煨著,糖藕浸著,糖粥熬著的金陵糖粥藕,趁熱食來,粥綿爛如泥,藕甜而不重,口感豐富。等到實實在在一碗下肚后,心沉浸于這煙霧繚繞中收獲絲絲甜蜜的同時,思緒也隨之回到了從前?;秀遍g,當年挑擔小販踏在青石板上的足音,伴著那“歇下紅一片,晃悠香一線”的美食故事,似乎便在這座古城的狹窄小巷里,重新回蕩開來。